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妙法蓮華經 卷七 終
南無普賢菩薩
妙音觀音,救苦尋聲。
淨藏淨眼轉邪心。普賢行願深。
四法常欽,萬古永為箴。
第七卷後面的法華偈是對第七卷的主要內容作一個概括、提煉,幫助我們回顧、複習、鞏固。
第七卷最重要的就是普賢菩薩以老古佛倒駕慈航、示現菩薩身這種微妙的身份來勸受持《妙法蓮華經》。
這一卷我們要把握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由普賢菩薩請法,佛回答修行人具備的四種功德,能夠在佛滅度以後受持《妙法蓮華經》。那麼反過來推論我們現在能夠受持《妙法蓮華經》,是不是我們就已經具足了四種功德啊?這四種功德,最低功德就是能夠明心見性、住入佛家,最高甚至可達到地上菩薩的功德,這是讓我們吃定心丸。同時當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後要自尊、自重、自愛。明白我們肩上所承擔的如來家業,要盡菩薩的責任和義務弘揚《法華經》,使正法久住於世。所以由普賢菩薩出面向佛請的這四法,我們一看就明瞭,關鍵是在於明瞭以後,我們要承擔什麼義務? 同時看到受持《法華經》是無比的重要。
以下是藕益大師讀了《法華經》後的感慨:
嗚呼!圓頓妙法曠劫難逢,繄(yi)我愚蒙,何緣幸遘(gou)。每夜批閱,恍若夙聞。豈非普賢威力,及釋迦守護之功耶?
智者大師,不可復作。後賢堅執,鬥諍滋生。圓融絕待法門,幾成彼此是非情見。弘之者城塹益高益深,望之者疑畏日新日盛。耳聞目擊,扼腕痛心。不揣疏庸,聊為介紹。
「嗚呼!圓頓妙法曠劫難逢」:既圓又頓的這種奇妙之法「曠劫難逢」。「曠」真是個無量劫,空曠,無量劫「難逢」 曠劫難逢今已逢這個福報非常大。
「繄(yi)我愚蒙,何緣幸遘(gou)」:我這麼愚痴、懵懵懂懂的人怎麼有這麼大的福報竟給我遇到了。藕益大師被尊為古佛再來,他在世的時候也感到很奇怪:\"我這麼一個愚蠢的人怎麼就給我遇到《法華經》了\"。
「每夜批閱,恍若夙聞」:每看一篇《法華經》就好像我過去看過。這裡兩重含義,一種含義:就好像我過去世讀過,也可能讀過。另一種含義「恍若夙聞」:《法華經》好像講的就是我啊,懵懵懂懂的就好像曾經身臨其境。
「豈非普賢威力,及釋迦守護之功耶?」:難道這不就是普賢菩薩、大行普賢之威力嗎?難道不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親自護持我們受持《法華經》嗎?受持《法華經》把我與佛、與法感慨為一個本體。
「智者大師,不可復作」:這句話比較費解,藕益大師當時怎樣感慨這句話很難考究、也沒有辦法注考。智者大師當年(像法時期)想把《妙華蓮華經》弘揚起來,但是沒有弘起來。
「後賢堅執,鬥諍滋生」:後來這些修行人恭敬一切修行人都是賢人。「堅執」:固執、執著。「鬥爭滋生」:無非是對《妙法蓮華經》褒貶不一,輕慢、排斥的人屬於所知障、智障。稱這些人為賢人也不是不可以,他不是好人,連佛法聞都不聞,可惜這些賢人自以為有智慧,對《法華經》沒有一個正確的認可。
「圓融絕待法門,幾成彼此是非情見」:這樣一個圓融、圓滿、絕妙第一的法門幾乎變成了你與我相互之間搞人我是非的一種情執、偏見。是不是可惜啊?《法華經》沒有對待可說,它是王,一切萬法就是一部《法華經》,卻自己不認識自己。絕待法門,一個相對的意見你都不應該提出來,經王就是經王,是「圓融絕待」。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沒有什麼可指責的,卻幾乎變成了搞門戶之見、幫派鬥諍的一種口舌、一種執著,這是不是可憐到極點?
「弘之者城塹益高益深」:「弘之者」:就是弘揚《法華經》的人。「城塹」:就是障礙,對於真正弘揚《法華經》的菩薩遇到種種的障礙就像城邊的壕塹一樣又高又深。可見弘揚《法華經》難度多大?從上到下,居高位者還有嫉妒心、門戶之見;位低者根本是麻木不仁、人云亦云,不知道怎麼回事,跟著有名望的人後面鸚鵡學舌,一字不看《法華經》就來橫加指責 。其實把《法華經》好好看個十遍八遍,你會倒吸一口涼氣,當下知道:\"我全部錯了、徹底錯了\",你還有救,還可以懺悔 。
「望之者疑畏日新日盛」:「望之者」就是可望不可及。認為《法華經》高深無比,並不是凡夫俗子所能受持。有些人他本來是發心要講《法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