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於道」就是講「道諦」,用什麼辦法來「修因、斷苦、證果」。「道諦」可對應為三十七個道品(詳解請看《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所以這以上這二十四句偈頌是講這一類的眾生根機小,不堪接受大教,而給予「苦集滅道」這四聖諦以方便引導。
是人於何,而得解脫。但離虛妄,名為解脫:即使小乘果位也是如此,怎麼解脫啊?離妄即真——他離開了貪嗔痴,當下就證得無漏的小乘果位。這個下手功夫其實也很明白,僅僅是我們要用功夫。道理很明白,行持很困難。其實未得,一切解脫:「一切解脫」非無住大涅盤而不可。佛說是人,未實滅度:為什麼?他還有變易生死沒有破啊!斯人未得,無上道故:為什麼沒有證得圓滿的滅度啊?「無上道」就是「一切種智」,他沒有見到「一心三藏」。我意不欲,令至滅度:並不是我不叫他們成佛,是因為他們自己沒有明白「如來藏」大法。
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安隱眾生,故現於世:我是諸法之王,一切皆已通達,我就是來幫助你們的,你們不要去打妄想,不要懷疑好像專門給你們出難題啊!老師批評人,千里迢迢難道就是想來得罪人嗎?只要作如是觀照,你對老師的誤解和怨恨會當下消除。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在所遊方,勿妄宣傳。
若有聞者,隨喜頂受。當知是人,阿惟越致。若有信受,此經法者,
是人已曾,見過去佛,恭敬供養,亦聞是法。若人有能,信汝所說,
則為見我,亦見於汝,及比丘僧,並諸菩薩。斯法華經,為深智說,
淺識聞之,迷惑不解。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於此經中,力所不及。
汝舍利弗,尚於此經,以信得入,況餘聲聞。其餘聲聞,信佛語故,
隨順此經,非己智分。
《法華經》的法印就是「一實相印」。一實相印:第一,你能不能講清「萬法歸一」?講不清楚,你這不是《法華經》,不是「一實相印」。第二個,你能不能講清,能不能讓在會的信眾當下正信「見道成佛」?這兩條是根本,就以此「法印」來印證。否則你就是講《法華經》,講《楞嚴經》也是假的。
在所遊方,勿妄宣傳。若有聞者,隨喜頂受。當知是人,阿惟越致:這是佛的良苦用心吶!你在所到之處,不要輕易宣傳《法華經》。為什麼呢?如果人家相信的,「隨喜頂受。當知是人,阿惟越致」。要證果容易不容易啊?「頂」就是知道這是至高無上、最究竟的法門;你聽明白,認可了,叫「受」。《法華經》後面也講「一念隨喜,即蒙授記」。「阿惟越致」有的說為七住菩薩,有的說為七地位的菩薩。
若有信受,此經法者,是人已曾,見過去佛,恭敬供養,亦聞是法:這是在告訴我們歷史。如果你現在果然能夠深信不疑信受《法華經》,你已見過去佛。這裡「已曾見過去佛」從兩種角度解釋:在過去世中你已經在許多佛座下學法,在過去世你就已經明心見性;那麼對於我們剛剛起步的人,你如果能信受《法華經》,你等於也已經見過去佛,也是明心見性,不管深根機、淺根機,只問你能不能信受。後面還有「恭敬供養,亦聞是法」,你信受了《法華經》,明白了「一心三藏」的道理,你就是「恭敬供養」;「亦聞是法」,也就是通達明瞭「一心三藏」。
若人有能,信汝所說,則為見我,亦見於汝:有人若能信你講的《法華經》,「依法不依人」,並不是相信你舍利弗,「則為見我」。相信《法華經》的人沒有看到佛,他見到佛沒有啊?見到了。並不是「眼睛見」,而是以心見萬法之性,這叫「見」。只有明白「如來藏」道理的人,你才能真正「正知正見」一切的萬法。及比丘僧,並諸菩薩:這也是「見性而非見人」,特別強調只有明白了《法華經》,你才能知道什麼是比丘僧,什麼是菩薩,什麼是泥巴瓦塊,這叫見到了「真」。
斯法華經,為深智說,淺識聞之,迷惑不解。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於此經中,力所不及。汝舍利弗,尚於此經,以信得入,況餘聲聞:講《法華經》一定是為有大智慧的人說。那麼像聲聞眾舍利弗這類的人,他們的智慧達不到這個根機,但他能相信佛語,這也是他今生今世的善根。對於此類眾生我們也可以給他講,他能明白信解。
其餘聲聞,信佛語故,隨順此經,非己智分:對於這些人你不要強求他非要有多大的智慧,他能相信佛就行,這裡是個前提。那麼根據我們這幾年來的經驗證明,連不信佛法的人,他都能信「如來藏」的道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