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奏章中,有一份關於大閩國前來借糧的奏章特別引起了邑皇的注意。這份奏章詳細描述了大閩國目前面臨的困境以及對糧食的迫切需求。邑皇皺起眉頭,陷入了沉思之中。
大閩和大邑一南一北,彼此較量了多年。如同兩個戀人般,“相愛相殺”。借糧乃是情理之中,大邑沒有不出手相助的理由。不過有個自然現象,北旱必然南澇。大邑國南方也是連續的水澇,收成大不如好的年景。為了安定民生,邑皇早就下令減免賦稅。一旦借糧出去,大邑如有了難處怎麼辦?
思前想後,邑皇決定去找邑太后好好商討一下。
邑太后收到了敏公主飛鴿傳信,看完後連連搖頭,苦笑了一下:“敏兒,到底年輕了許多,性子急了些。”
旁邊的秋姑姑著急地問道:“太后,公主怎麼說?”
“她要哀家勸說邑皇,借糧給大閩。”
“那是好事呀。公主心懷故鄉。”
“福禍相依,誰知道呢?”邑太后嘆了口氣,“敏兒錯把閩皇當她父皇了。閩皇正當年,膽識過人。這點小事,豈是閩皇無法解決的? 哪裡需要她一個和親公主枉做人情?”
“能夠替君分憂,自然是好的。”
“未必,要看這個君是誰。”邑太后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從前,“先皇繼位不易,外憂內患,加之先皇龍體不佳,先天不足,自然需要一個左膀右臂,助他一臂之力。可是閩皇不同,他喜歡的妃嬪,未必是心懷天下的女人。”
“公主自幼由太后親自教導,自然聰明過人,閩皇自是會信任寵愛。”
邑太后搖搖頭,說道:“君心難測。敏兒怕是有坎兒了。”
秋姑姑一下子急了:“太后,要不趕緊通知紅衣令,通知公主早做準備?”
邑太后:“不必了。敏兒在皇宮中長大,該知道皇宮的兇險。她自幼嬌生慣養,沒有吃過虧。出嫁的時候,哀家不能多言,奴婢們不敢深言,自然她到了閩國會遇到很多的坎兒。自己的罪只能自己受,這樣才能慢慢地長大。”
宮女來報:“陛下駕到!”
邑太后揮揮手:“發回信鴿,無字書信。”
秋姑姑領命而去。
邑皇進了寢殿,行禮:“兒臣見過母后,母后萬安。”
邑太后愛憐地迎上前:“皇上,還在忙於公務?”
邑皇:“勤勉公務是母后多年的教誨。母后,父皇英年早去,多虧母后輔助教誨,兒臣才有今天。”
邑太后:“皇上勤懇努力,才有了我大邑國今天的安定。”
邑太后攜邑皇落座,宮女奉上茶水,邑太后問道:“皇上今天有何要事嗎?”
“母后,兒臣收到大閩國的書信,因為大閩連續旱災,國庫空虛,災民甚多,希望大邑可以借些糧食,助他們度過難關。”
“那皇上怎麼想呢?”
“兒臣以為,這關乎到大閩國百姓的生死,也關乎兩國間的情義。當初大邑國有災,大閩國也曾借糧給我們。此時,我們也應該幫助他們。更何況,大閩還是母后的故國。”
邑太后:“皇上宅心仁厚,乃天下人的福分。大閩雖然是哀家的故國,但是自從哀家嫁到大邑國,大邑早就是哀家的家了。該如何考慮,皇上不必顧及哀家。”
“母后,您自從來到大邑,從沒有過私心。兒臣看的清想的明。”
“皇上如此尊重哀家,是哀家的福。大邑以佛立國,佛家講究‘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大閩百姓挨餓受凍,我們自然是要伸手援助,不能見死不救。不過,還要量力而行,不可因為救助大閩,讓我大邑日後艱難。”
“母后說的是,兒臣也正有此意。這兩年邑國南方澇情嚴重,我們自己的國庫消耗也很大,我們拿出部分糧食,幫助閩國三、四個月還是可以的。”
“皇上此安排甚妥。這個世上沒有誰會永遠幫誰,有難還要靠自己。”
敏公主收到了飛鴻回信,開啟一看,是一封無字信,一時間沉默不語。
小靈兒看到,不解地問道:“公主,一個字也沒有,太后娘娘這是什麼意思?”
沉默了很久,敏公主才回答道:“也許母后這是讓我謹言慎行。”
勤政殿,閩皇也聽暗衛稟告了無字飛鴿書信,讚歎道:“到底是邑太后!”
昭公主一行,漸漸靠近了大烏國。
早一個月前,殷洪武就已經收到了殷太相寄來的一封書信。信中的內容很簡單,但卻讓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