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事件猶如一記重錘,狠狠地敲在了曹髦的心間,震耳欲聾。世家這個棘手的難題,始終如影隨形地困擾著曹髦,令他避無可避。儘管經歷了洛陽事變之後,跟隨著曹髦的隊伍裡幾乎不見世家大族的身影,但此次徐州事件的爆發,就像是撕開了一道遮羞布,將許多隱藏在背後的豪強以及與世家相互勾連的問題赤裸裸地暴露無遺。
面對這樣的局面,曹髦不得不再次陷入深思熟慮之中。他深知如今自己所掌控的朝廷中,世家的影響力雖然已經不如往昔那般強大,但依舊盤根錯節、不可小覷。
而自己目前掌控的朝廷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陣營:首先是他的核心班底,其中以毋丘儉、文欽等人為代表。正是依靠著這批能臣猛將,曹髦才有機會在風雨飄搖之際實現東山再起,他們堪稱曹髦的肱股之臣,忠心耿耿且智勇雙全,沒有他們曹髦不可能創造現在的局面。而且組成也比較簡單大多是軍中宿將。
其次是那些自高貴鄉公時期便一路追隨左右的親信們,例如丁宇、曹安、曹信等人。他們與曹髦同甘共苦,歷經磨難,對其忠誠度毋庸置疑。
再者便是後來主動前來投奔的原魏臣,像王經、王基、羊祜、衛瓘等等。這些人均有著不凡的才能和見識,為曹髦的政權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曹髦為了拉攏他們也進行了封官和聯姻。
而在滅吳之戰中歸附過來的原吳國官員,則構成了另外一股力量。他們帶來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政治經驗,豐富了朝廷的多樣性,同時以後也可以牽制其他勢力。
除此之外,剩下的便是那些地方豪強以及在大魏的世家勢力。這些人的存在宛如一顆顆潛在的炸彈,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後果。
然而就這些平時不怎麼起眼的人,在這次事件中卻是最大的罪魁禍首,幸好自己有皇家學院的學員支援,不然即便是他也不得不向世家妥協。
在暗衣衛嚴密的監察之下,那些曾經在朝堂之上針對曹髦處理徐州事件所表現出怨恨、膽怯以及不自然神情的人們,經過一番深入調查後發現,其中絕大多數皆與世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面對這些人,曹髦展現出了他明察秋毫且果斷決絕的一面。
對於那些確實具備真才實學和辦事能力的人,曹髦願意給予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期望他們能夠將自身才華用於為國效力;然而,對於那些只知佔據官位卻無所作為、尸位素餐之徒,曹髦毫不留情地對其一一治罪。如此一來,曹髦的舉措雖大快人心,但也在無形中觸犯了眾多世家的利益。
要知道,世家們向來善於多方押注以確保自身利益不受損,原本他們還打算在曹魏政權這邊稍作投入。但此次曹髦雷厲風行的行動,使得世家們徹底認清了他的真實意圖——絕不允許世家勢力繼續膨脹並侵蝕國家根基。這也絕了世家以往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裡的計劃”。於是乎,世家們紛紛倒向了晉國一方。
相較於曹髦的強硬手段,司馬炎對待世家雖說也是鬥智鬥勇,但至少在某些時候仍會考慮到他們的意見並且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協。可曹髦呢?他完全不顧及世家的顏面,直接對其展開了犁庭掃穴般的打擊,沒有絲毫商量餘地可言。
然而,曹髦之所以擁有如此這般的底氣,實則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且說當初曹髦逃離洛陽之後,其身旁所跟隨者,無非就是毋丘儉以及文欽等寥寥數人罷了。想那原本豫州、徐州等地的眾多世家大族,因看好曹髦之未來前景,紛紛暗中與彼時權勢滔天的司馬昭暗通款曲,眉來眼去。面對此種情形,曹髦非但沒有絲毫畏懼退縮之意,反而巧妙地推波助瀾,運用各種手段將這些心懷二意之人盡數逼往晉國一方。如此一來,留在他身邊的便都是些隨遇而安、與世無爭之士,亦或是那些發自內心真正支援曹髦之人。此類人物,自是心甘情願地唯曹髦馬首是瞻,對其言聽計從。
不僅如此,曹髦對於軍隊的訓練及教育亦是極為重視。他親自督導將士們的日常操練,向他們灌輸忠君愛國之思想理念。長此以往,這支軍隊逐漸被打造成為一支紀律嚴明、作戰勇猛且對曹髦忠心耿耿、絕無二心的精銳之師。再看那普通百姓,對於曹髦這位年輕有為的君主同樣是讚譽有加,深表認同。在他們眼中,曹髦乃是一位心繫天下蒼生、愛民如子的仁君明主。正因得到了民眾的廣泛擁護與愛戴,曹髦方能在這艱難時世之中穩立腳跟,積攢起足以抗衡司馬昭的強大力量。
此外,在官員選拔方面,過去因為人才匱乏,朝廷無奈之下只得提拔或繼續留用原有的官員體制。然而,隨著皇家學院的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