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暉接到軍令後,率領著士氣高昂的魏軍朝著益都發起了進攻。戰鬥一開始,益都的守軍就展現出頑強的抵抗意志,他們利用城牆為依託,給陶暉所率之軍造成了不小的阻礙。然而,陶暉跟隨陶璜多年,又在皇家學院進修過,也算是指揮有方,而且魏軍表現的英勇無畏,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拉鋸戰。
隨著時間的推移,夜色逐漸褪去,天邊泛起魚肚白,天色慢慢地放亮起來。經過一夜的激戰,益都城已變得殘破不堪,城牆多處出現缺口,城內的房屋也在戰火中損毀大半。陶暉見時機成熟,果斷下令全力進攻,他身先士卒,衝在了隊伍的最前面。
在陶暉的激勵下,士兵們氣勢如虹,如潮水般湧入城中。此時,城內的晉軍眼見大勢已去,紛紛放下手中的武器,選擇向陶暉投降。而負責守城的那名將領,不幸在昨夜的戰鬥中被一支冷箭射中要害,最終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
陶暉順利拿下益都後,不敢有絲毫懈怠,馬不停蹄地按照陶璜事先下達的命令,帶領軍隊火速趕往壽光。此時的壽光與益都相比,其駐守的兵力要相對多一些,但這些晉軍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被主將石苞當作棄子拋棄。
到達壽光城下後,陶暉並沒有急於發動攻擊,而是採取了勸降策略。他派遣使者進入城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勸說守軍投降。與此同時,還有從益都逃出來的晉軍現身說法,講述益都城破,石苞撤往臨淄,如今壽光已經是一座孤城。而且魏軍對待俘虜的寬厚政策以及投降後的好處,他們是知道的。
在陶暉的努力下,壽光城內的守軍開始動搖。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他們終於決定放棄抵抗,開啟城門迎接陶暉的軍隊進城。陶暉率軍順利入城,迅速接管了壽光,並對投降的晉軍進行了安撫。他告訴這些降兵,不必擔心未來的生計問題,朝廷後續會派專人前來妥善安排他們,讓他們安心等待即可。
而此時此刻,陶璜正騎著快馬,心急如焚地追趕著前方逃竄的石苞。一路上塵土飛揚,馬蹄聲響徹雲霄。然而,就在陶璜窮追不捨之際,差一點就落入了石苞精心佈置的埋伏之中。這突如其來的危險,令陶璜心中一驚,瞬間冷靜了下來。
只見他勒緊韁繩,停下馬來,仔細觀察著周圍的環境。很快,他便發現了石苞在沿途所設下的各種陷阱和埋伏。這些陷阱有的隱藏在草叢之中,有的偽裝成普通的石頭或樹木,若不是陶璜經驗豐富、目光敏銳,恐怕早已中招,而且時不時的還有埋伏的晉軍。
雖然陶璜及時察覺到了危險,但要想徹底清除這些陷阱和埋伏並非易事。不僅要對每一個陷阱都需要小心翼翼地處理,以免觸發其他連鎖反應,還要提防隱藏的晉軍放冷箭。就這樣,陶璜不得不放慢追擊的速度,有條不紊地逐個破除石苞留下的障礙和埋伏。
這樣一來,無形之中卻大大耽誤了追擊的寶貴時間。趁著這個機會,石苞拼命狂奔,逐漸拉開了與陶璜之間的距離,並最終成功地擺脫了追擊。
石苞一路疾馳,終於趕到了南豐城前。可當他放眼望去時,卻發現南豐的局勢同樣不容樂觀。原來,此時丁逸和王琦率領的魏軍已經對南豐發起了猛烈的攻擊,城牆上箭如雨下,喊殺聲此起彼伏。
面對如此緊張的局面,石苞稍作思考後,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不進城防守,而是繼續帶領部隊急行軍,迅速穿插而過,徑直朝著臨淄方向奔去。
實際上,按照石苞最初的計劃,他本打算先消滅掉丁逸等人,然後再從容應對後續的戰事。但如今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晉軍士氣低落,士兵們疲憊不堪;相比之下,魏軍不僅人數眾多,而且氣勢洶洶。更為糟糕的是,身後還有陶璜緊緊追擊,如果此時貿然與丁逸交戰,很有可能會被其拖住腳步,從而陷入絕境。
經過一番權衡利弊之後,石苞地放棄了原定計劃,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直接越過南豐,向著臨淄逃命而去。因為他深知,只有儘快抵達安全之地,才有一線生機。
而這一舉動,被魏軍和南豐的晉軍都盡收眼底。頓時雙方都不淡定了,丁逸等人是怕這支晉軍對他們發動突襲,於是連忙組織防禦,而南豐的晉軍以為是援軍到了,頓時歡呼起來,可是隨著石苞等人的舉動,好傢伙,這可看傻了南豐城的所有兵馬,看著遠去的晉軍,南豐的守軍心如死灰,而丁逸等人也是覺得莫名其妙,於是收回心神,一部分人跟著王琦繼續攻打南豐,同時丁逸自己則是帶兵追擊那股晉軍。
南豐守軍在經過最初的驚愕之後,漸漸回過神來,他們意識到自己這些人已然成為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