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官道上塵土飛揚,李肆荀攜家眷、僕從,車隊浩浩蕩蕩朝著壽春行進。車輦內,陳銀與念初輕聲交談,李肆荀偶爾掀簾望向窗外,思索著到壽春後的施政方略。此番奔赴,他滿懷期許,欲將壽春打造成東魏更為堅實的基石。
與此同時,鄴城皇宮的太極殿內,氣氛卻略顯凝重。高澄端坐於龍椅之上,面色冷峻,下方群臣恭敬而立。一位身著緋袍的大臣踏出佇列,拱手彎腰,神情懇切:“陛下,臣有要事啟奏。如今李肆荀太傅前往壽春赴任,其在壽春經營多年,根基深厚,且陛下對其恩寵有加,賦予重權。臣擔憂長此以往,太傅勢力壯大,恐生不臣之心,威脅朝堂,陛下不得不防啊。”
此言一出,殿內瞬間一片譁然,部分大臣交頭接耳,面露贊同之色;另一部分則眉頭緊皺,對這番言論表示不滿。高澄的臉色愈發陰沉,目光如炬,直直地盯著進言大臣,寒聲道:“愛卿此言,可有真憑實據?”
那大臣被高澄凌厲的目光嚇得一哆嗦,但仍壯著膽子說道:“陛下,臣雖無確鑿證據,但防患於未然,乃治國之要。李肆荀在壽春威望日隆,掌控鹽礦等重要資源,其勢力不容小覷。”
高澄怒極反笑,“啪”地一聲拍在龍椅扶手上,“大膽!僅憑無端揣測,就敢汙衊朕之肱骨重臣。李肆荀太傅對朕忠心耿耿,對東魏鞠躬盡瘁。自他輔佐朕以來,推行諸多利國利民之策,鹽政改革使國庫充盈,地方治理讓百姓安居樂業。他為東魏嘔心瀝血,你卻在此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說罷,高澄掃視殿內群臣,高聲道:“朕與太傅,情同父子。當年朕初登皇位,諸多事務棘手,是太傅在旁悉心教導、全力支援,助朕穩坐朝堂。這些年,他一心奉公,何曾有過半點私心?”
見皇帝動怒,先前附和的大臣們紛紛低頭,不敢再言語。高澄餘怒未消,指著進言的大臣道:“你身為朝廷命官,不思為國分憂,卻在這造謠生事,擾亂朝堂。朕今日便要嚴懲你,以儆效尤。即日起,你降職三級,貶至邊境任職,好好反省自己的過錯。”
那大臣臉色慘白,“撲通”一聲跪地求饒,但高澄不為所動。處理完此人,高澄又環視群臣,嚴肅說道:“日後再有敢對太傅惡意揣測、詆譭中傷者,定斬不饒。朕相信太傅,也希望諸位愛卿能與朕同心同德,共同為東魏的繁榮努力。”
太極殿內,一片寂靜,群臣紛紛跪地,高呼:“陛下聖明。”
此時,李肆荀尚不知鄴城朝堂發生之事,他仍在前往壽春的途中,滿心期待著與家人開啟新的生活,更期待大勢所趨,能趁南朝內亂,再為東魏添磚加瓦。
處理完此事,高澄心中仍牽掛著李肆荀。他深知李肆荀的為人,也明白此次的言論不過是朝堂上的小人作祟。但他也清楚,必須要讓李肆荀知曉此事,以免他心生顧慮。於是,他即刻派遣一位心腹信使,快馬加鞭,追趕李肆荀的車隊,將朝堂上發生的一切告知於他。
此時,李肆荀的車隊正在一處驛站停歇。信使快馬趕到,呈上高澄的親筆書信。李肆荀展開書信,看完後,心中一陣感動。他深知高澄對自己的信任,這份信任讓他更加堅定了為東魏、為高澄鞠躬盡瘁的決心。
李肆荀對信使說道:“煩請你回去轉告陛下,臣定不負他的信任,在壽春必當盡心盡力,為東魏的繁榮昌盛拼搏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