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槐心中因為齊國不結盟帶來的不快被鶡冠子的仕楚沖淡了許多。雖然他對鶡冠子並不十分了解,但是他知道鶡冠子的徒弟龐煖卻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
龐煖雖然出身不明,但極有可能是龐涓的後人。龐涓死後,龐氏一族在魏國便也開始沒落,龐涓有後人龐恭因為得不到魏王的信任便跑到了趙國,可能就此在趙國安家生根。
鶡冠子云遊列國,曾在趙武靈王趙雍帳下任命,龐煖拜入鶡冠子門下也順理成章。
沙丘之亂,趙武靈王身死,其帳下文臣武將如蘇秦、趙奢、龐煖、樂毅等人也分崩離析,龐煖隨老師鶡冠子南下楚國,開始研究學問,著書立說。一直到長平之戰後,已經是八十高齡的龐煖才回到趙國,計殺燕國名將劇辛,並促成了最後一次合縱攻秦。
只是如今,鶡冠子還沒去到趙國結識趙雍,便被自己截胡來到了楚國。
龐煖…也不知道能不能達到他原本應該達到的高度。
不過能調教出龐煖這樣的弟子,鶡冠子也差不到哪裡去,而且其能力熊槐也已見識到,值得拉攏。
熊槐也不作他想,繼續問道:“鶡冠子屬百家哪一家?”
“回大王,臣主修黃老之學,亦研兵家。”
“道家學派,我大楚百家學院亦有道家,鶡冠子閒暇之餘或可在百家學院授課佈道。你若有著書,亦可找景華幫你印刷。”
“臣謝大王!”鶡冠子激動地高聲說道,傳播自己的思想是每一個著書立說之人的崇高理想,他當然也不例外。
“鶡冠子也知寡人慾變法強國,如今郡縣推行以及授田業已完成,下一步該如何變法,卿可有上策?”熊槐又看向其他諸人,“這也是今日我留下大家的目的所在,大家群策群力,一同捋順下一步當如何行之。”
鶡冠子有些為難,他初來乍到,楚國的變法方針他一概不知,可如何作答?
熊槐葉不待眾人作答,繼續說道,“寡人即位之初曾構想了東、西、南、北、中五大戰區,現在想來略有不妥,與我們後續低調行事以圖發展的方針有所不符,故寡人慾改之,諸卿以為如何?”
原本的五大戰區,昭陽北部戰區,沈衍東部戰區,屈匄中部戰區,田忌西部戰區,南部戰區主帥一直未定。如今熊槐欲改革戰區,必須事前徵求一下這幾大戰區主帥的意見。
昭陽率先說道,“大王,臣主政,實無精力再掌管北部戰區,況且我等皆是兼任各戰區主帥,戰區之外皆負要職,確有不妥,故臣贊同戰區改革!”
昭陽所言確是事實,田忌等人也紛紛表態支援戰區改革,熊槐見狀也放下心來。
鶡冠子越聽越是激動,看來大王是真沒把他當成外人。不過既然大王沒有問詢他,他也不敢隨便發表什麼意見,還是多聽地好。
熊槐繼續說,“嗯,也不能只取消戰區制,須有替代之法,方能在戰時便於進行區域統籌。寡人近日思考兵制偶有所得,諸卿參詳。寡人以為,當今天下,列國紛爭,其戰頻繁,規模愈大,其道多詭。全民徵兵,兵實則民,戰力低下,鬥志不昂,更易耽誤農時,諸多不利。寡人以為,真正之兵當如魏武卒、秦銳士、齊技擊。然則國力有限,其三者皆難以普及,為之奈何?寡人亦曾於北境設屯田之兵,寡人最初之構想,於諸郡列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併列國,克平天下。屯田又分軍屯、民屯。民屯皆民,主事生產;軍屯則全農皆兵,屯田方式相比全民徵兵,雖部分國人無須參戰,然屯田兵之戰力依然堪憂,且屯田兵制並不適合在全國普及,於是近日寡人又構思了一種兵制:府兵制!”
“府兵制?”眾人疑惑道。
熊槐點頭道,“所謂府兵制,乃是區域徵兵制度,只在兵府中的國人才有義務服兵役,並將府中的民籍改為兵籍,軍人戶籍屬郡縣,受田方法亦與農民相同,實現兵農合一。兵府中的國人家庭按財產多寡為標準分九等,前六等人家而家中有三丁的,選其最強壯一人,免其賦稅,充當府兵,衣食、刀弓須自備。如此,國家無事時,府兵可從事農耕,自給自足;有事則臨時命將,事畢則兵歸其府,將上其印。府兵由精壯的農民來充任,組成一個專司戰鬥的團體,其戰鬥力自然強勁。而兵府之外的區域,國人可安心務農,不必為兵役所困擾。”
其實還有一點熊槐沒有明說,府兵制可以杜絕武人的擁兵自重。
眾人沉默了,這種制度聽上去確實比現行的徵兵制度強上太多,但是如何實施還是一頭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