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爵位與升遷
新的軍功爵制是以國家授田及土地私有制為基礎的制度,它不同於舊的份地制。
舊制度以“份地”的形式來酬答服兵役者;新制度以“爵祿”的形式來酬答服兵役者。因而“爵祿”制較之“份地”制有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它能激起廣大官兵對爵祿、田宅和稅邑、隸臣等物質利益的巨大貪慾,從而起到增強軍隊戰鬥力的作用。
事實上,由於軍功爵制的實行,列國也都程度不同地收到了富國強兵的效果。
魏國實行軍功爵制最早,所以戰國初魏國以武力稱雄一時;楚國自吳起變法,實行軍功爵制以後,數年之間便“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國勢大漲。秦國的軍功爵制最完善、最合理,所以秦國的軍隊戰鬥力最強。
王珏在策論中認為,楚國應該實行更加明確、更加有激勵性的軍隊升遷制度。吳起變法既然確立了軍功爵制,但是並不完善,而且已經過了幾十年,許多條例已經不能適應當下更加激湧的大勢。
加之如今楚國正在推行郡縣制,將來除了主力常備軍之外,還會有後備的郡縣兵,兩種不同的兵制必須有相容的升遷機制。王珏提出了‘戰時升遷’與‘備戰升遷’兩種並行的軍隊升遷方式。
這一點讓熊槐驚訝不已,王珏不但看出了推行郡縣制後熊槐等人謀劃的兵役制度,即中央常備軍輔之以郡縣兵。王珏還更進一步看出了郡縣兵的重要性,這一點無論是熊槐還是昭陽、田忌幾人都忽略了。其實,常備軍再精銳,其數量必然不會太多,大規模作戰時必然大量徵召郡縣兵,這種情況下,郡縣兵的作戰能力往往能決定一場戰役的勝利,尤其是與秦國作戰之時。
歷來軍功只在戰場上掙,郡縣兵尋常只是閒時訓練,忙時務農,上不了戰場,他們便沒有機會立功獲賞升爵,哪裡還有什麼訓練的積極性,大部分人都是混日子罷了。這樣的人突然上了戰場,看到明晃晃的長槍短劍刺來時,怕是連逃跑的力氣也沒了,還怎麼取勝?
為了提升郡縣兵的戰鬥力與鬥志,王珏提出即便是平常訓練也應該對錶現出色計程車卒予以獎勵。為了保持郡縣兵的戰鬥力,併為中央軍提供後備力量,王珏提出了一個建議:各郡兵每年進行一次全國大比,由各郡出兵一定數量計程車卒進行比試,在比試中表現出色的將士由楚王親自獎賞賜爵,甚至可以升入中央常備軍,出類拔萃者可進入大楚軍事學院學習兵法,日後同樣可以為將,為大楚開疆拓土。
熊槐可以想象到,這個升遷的方式一旦真地實行開來,王珏恐怕就成為貴族們的眼中釘了。
因為這樣就打破了三氏以及貴族對於楚國權利的壟斷。但是,這樣卻能得到廣大國人的支援,因為從此平民也有了進入權利階層的機會。
可以想象,未來楚國將湧現出大量的人才。
國士之才啊!
王珏的策論第一部分是進入變法時代以來列國的軍功爵制,接下來提出了戰時升遷與備戰升遷機制。策論的最後一部分是具體措施。
首先是軍功爵制,這一點王珏主要借鑑了秦國,只不過不像秦國有二十級,他設計了五大爵級,每一級又分三小級,總共十五級,分別為:士級(下士、中士、上士),尉級(下尉、中尉、上尉),大夫級(下大夫、中大夫、上大夫),執圭(下執圭、執圭、上執圭),侯(縣侯、郡侯、通侯)。
戰時升爵,以人頭計。凡戰士能斬得敵人一顆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及與之相應的田宅、庶子,也可以做官。斬殺的敵人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越高。這一點與秦國相類,在這方面秦國已經相當完備,王鈺也沒有什麼創意。譬如,普通士卒斬殺一人可升下士,斬殺兩人升中士,殺三人升上士,依次遞增,直至上尉。但從大夫級開始便不是戰場上斬殺人頭了。
王珏還重新設計了步騎編制。步兵的編制分為六級,即: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一屯,設屯長一人;十什設百人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千人將一人。
騎兵則是“五騎一長,十騎一吏,百騎一率,二百騎一將”的編制。
士級爵位可任伍長、什長,屯長至少是下尉爵,百人將至少中尉爵;五百主上尉起;千人將須得下大夫爵。其實,千人將就已經算是中級軍官了。
策論的最後,王鈺又回到了戰時升遷與備戰升遷這個問題上。戰時升遷快,備戰升遷要慢一些,機會少一些。主要是平時訓練表現十分出色可升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