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風起函谷(1 / 2)

小說:新楚 作者:佩奇倒打一耙

夏尾秋頭的七月末,河外的廣袤原野上開始晝夜過兵了。

騎兵、戰車、步兵方陣、滿載輜重糧草的牛車從所有的官修大道與田間小道吱吱呀呀地碾了過來,不同顏色鎧甲的斥候遊騎流星般地穿梭在原野色塊之間。煙塵瀰漫,旌旗招展,戰馬嘶鳴,號角呼應,方圓二三百里的地面上日夜滾動著隆隆沉雷,日夜飄散著嗆人的土腥煙塵。

旬日之間,三川原野上紮起了連綿不斷的各色軍營。這軍營堪稱史無前例的遼闊,從最西面的澠池要塞到最東面的虎牢關,從最北面的大河到最南面的汝水,東西三百餘里,南北四百餘里,舉凡隘口要塞山水形勝等兵家必爭之地,都駐紮了大片軍營。

一出函谷關,遍野旌旗營帳層層疊疊,尋常軍馬插翅也難飛過。

此次五國出兵乾脆利落,從四月份楚國答應合縱到大軍雲集,也就一個夏天的時間。

這是關東各國第一次合縱擯秦,各國皆出奇地重視,出兵數量更是前所未有。齊、魏、韓二十八萬作戰部隊,連帶輜重牛車的老兵民夫,少說也在四十萬左右;趙軍八萬帶民夫兩三萬;楚軍十萬帶民夫三萬,總兵力將近六十萬。大軍所需的糧草全由韓魏兩國提供,齊、趙、楚三國輕裝上陣。

此時發起合縱攻秦也算恰到好處。秦國正值崛起的勢頭,關東各國尤其韓、魏,已然感受到秦國帶來的壓力,若不在此時將其攀升勢頭打壓下去,魏、韓兩國必然承受不住壓力再度倒向秦國,趙國能否抗住秦、魏、韓之壓力猶未可知,若讓秦國成功連橫三晉,豈不要橫掃天下?

當此千載難逢之機,五國國君都希望給秦國一個慘痛的教訓,縱然不能滅秦而瓜分之,只要將這個虎狼之國驅趕回西陲河谷草原,甚至是隻分了關中沃野、千里河西與商於兩郡,誰不認為是天下最大的利市?

如此一來,這次出兵攻秦分外順當。

此次五國大軍仍然以大伾山虎牢關為大本營四面集結,雖然距函谷關三百餘里,但卻有利於大軍展開推進。魏趙兩國十八萬大軍任前軍,駐紮澠池,距被秦國佔據的原魏國重鎮陝城僅有四十餘里,距離函谷關也不足百里;韓國八萬大軍任後軍接應,駐紮洛陽郊野的伊闕山口,距前軍百里之遙;齊楚兩軍共二十萬,任中軍主力,駐紮在宜陽城外的洛水北岸原野,距前軍三十餘里,距後軍不到五十里。

這一番分派,從大軍態勢看,無疑對函谷關形成了三面包圍:魏趙聯軍軍正面對敵,齊楚主力展開於東南,恰好嚴嚴實實地兜住了秦軍從崤山東出的通道,韓軍則在正東,實際上是包抄秦軍的主力。

次序派定,各軍迅速開進了駐地。各國軍營內殺氣騰騰,但有操練,“誅滅暴秦!復仇奪地”的激昂呼聲響徹原野。

連綿不斷的大軍營盤,山呼海嘯的激盪氣勢,直讓大軍駐地周邊的魏、韓兩國國人震驚地合不攏嘴,他們何曾見過如此大的陣仗?

按各國實力來說,齊楚兩軍實力最強,其次是魏國,趙、韓排在末尾。然此次攻秦卻以魏、趙為先,齊、楚居中,韓國最後。究其原因,一則聯軍聲勢浩大,四十六萬大軍軍營綿延百里,二則聯軍名將齊聚。聯軍主帥公孫衍世之名將,曾任秦國大良造,秦國佔領河西的赫赫功臣;齊將匡章用兵如鬼神莫測,多次與楚軍作戰,堪稱楚軍頭號剋星;楚將屈匄雖然名頭稍弱,卻也是戰勝過秦軍的宿將;趙將安平君趙豹、韓將韓鵬也是久經沙場。

這種情勢下,聯軍將帥們非但鬥志昂揚,心中也認定函谷關必破,秦軍必敗。試問在明知必勝的情況下,誰會不奮勇爭先,多賺些功勞,好在破秦之後多分些戰利品?

魏趙兩軍作如是想,然而齊、楚兩軍主將卻不太相同,他們並未積極主動爭搶前軍。

公孫衍最怕各國尤其是齊楚爭功,他自知很難能夠壓制兩國將帥,如今這個局面對他而言最好不過。

雖然中軍相對安全,但公孫衍卻將聯軍幕府大帳設在了澠池,前軍大營。為的就是能夠更有效地指揮前軍作戰。

這一日清晨,公孫衍召集前中後三軍各國主將匯聚幕府大帳,作戰前動員。

辰時許,各國主將攜侍衛悉數抵達。進的得大帳,聯軍主帥公孫衍坐北面南,東側是魏國主將公孫喜,趙國主將安平君趙豹,韓國主將韓鵬;西側是齊國主將匡章,楚國主將屈匄。

看著底下坐著的這些名將們,公孫衍豪氣萬丈!相比起張儀的連橫,五國合縱才是真正的大場面!

“秦王啊,當年我被張儀排擠之時,你可曾想到會有今日?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