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都是吃官家飯和鄉紳富商飯的。”
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是皇帝也不能為所欲為的原因之一。
因為皇帝的權力需要人去執行,既然需要人去執行,皇帝就必須考慮到這個人的利益。
為了避免這種地方難以掌控的情況,中國歷史,到了宋朝,開始施行強幹弱枝。
收地方軍權、財政權、人事權。
然後將地方官做更細緻的拆分,使地方上的權力相互掣肘。
很顯然,李彥穿越的這個世界,在政治結構上,尚且沒有完成宋朝那樣細緻的部署。
甚至蘇州、常州的地方權力結構和洪州、荊州還不一樣。
蘇州、常州的權力結構,主要以官和民兩類為主。
官就是朝廷派遣的官員,民則是地方上有影響力的地主和富商。
地主和富商平日裡會結識人脈,豢養門客,透過人脈和財富來影響輿論,來去影響地方政局。
官就很直接,頒佈政策即可。
至於洪州和荊州,以世家豪強和官員為主,民是無法有影響政局的可能的。
劉文靜說道:“就算官員反了,地方上其他勢力不至於全反,如此極端的造反,在蘇州這種富裕之地幾乎沒有發生過。”
“真的有可能。”李彥突然說道,“蘇州一部分官員在去年就已經私通魏國,即便我們擋住了魏軍,可他們已經開弓沒有回頭箭。朕剛回來,在朝堂上一口氣罷免了數名高官,他們肯定急了。”
“這些造反的人,有地方官員,有地主,也有富商,這些人都是能夠影響百姓的人。他們掌握了輿論,他們豢養了不少門客,還有士人,這些人平日裡在鄉里德高望重,關鍵時刻,只要他們說話。村頭的百姓,肯定聽不見朕的聲音,看不見朝廷真實的意圖。”
公孫讚道:“沒錯,臣還聽說姑蘇的姑蘇學院許多士子甚至上街下鄉去四處傳播造反言論。”
劉文靜更加詫異:“就是和荊州江陵學院齊名的那個姑蘇學院?”
“還能是哪個呢?”
劉文靜這才回過神來:“會不會還有一種可能,這其中有魏國細作在推波助瀾。”
“必然是了。”李彥道。
劉文靜大吃一驚道:“看來正面戰場打完了,戰爭卻尚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