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局面了,豈料轉眼人跑的跑,被抓的被抓。
公孫弘道:“娘娘,請回宮吧,這外面可是危險得很,萬一出了什麼事,我們可擔當不起。”
魏芸面色鐵青,牙都要咬碎了,不甘心地回宮。
曹謙德轉身跟公孫弘說道:“這幾個人嫌疑非常大,我親自審問他們。”
“這……”
“放心好了。”曹謙德成竹在胸。
馬德!楊寧那廝到處抓人耍功勞,老子可是左相,老子全家的家當都被那狗皇帝搞走了。
老子現在不弄點錢回來?老子要扒他們幾層皮!嘎嘎嘎!
公孫弘也沒有再多說什麼,畢竟曹謙德是左相。
這份捷報到底有多重要?
這麼說吧,如果沒有這次的大捷,今晚魏芸被迎接出來,明日京師至少七成的官員都會倒戈。
這不是忠不忠於魏芸的問題。
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一般情況下,人不可能做出傷害自己的選擇。
一旦更多官員倒向魏芸,這些官員會用自己的影響力快速影響城中的有錢人和平民。
老百姓只負責吃瓜和恐慌,他們對官員們的威信之信服,是長積月累的。
官員們說的不對,自然會有一些人替官員去辯解,讓更多人信服。
不信服的,就直接按照細作處理掉。
明末李自成入北京,很快又倉皇敗走,表面原因是他敗給了清軍,根本原因是他把北京的權貴全部得罪了。
你得罪權貴,手中必須掌握三樣東西:一是槍桿子,二是筆桿子,三是錢袋子。
前兩樣缺一不可。
不要低估官僚對民間的影響力和掌控力,尤其是民眾在恐慌的時候,很容易被煽動。
局面絕不是民間連小吏員都沒有做過的人,張口閉口只要有刀子就可以解決一切那麼簡單。
只要參與的官員快速增多,且對下面產生巨大的影響,即便公孫弘掌握了禁軍,也不可能控制住局面了。
而這份捷報來了就不一樣了,捷報首先必然讓民眾吃了一顆定心丸,可煽動性大大降低。
官員心裡都有數,他們評估局面的可操控性就是根據這些來評估的。
轉眼已經是太康六年正月,東線戰場進入到最殘酷的階段。
魏無忌終於決定分兵南下,一部分留守繼續圍困彭城,一部分則南渡漢江。
只是,現在他沒有機會南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