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這一趟,相當於直接解決了徐州一年的軍費。
徐州的問題不是軍費的問題,也不是是否打勝仗的問題。
從長遠來看,徐州從數十年前魏國國力增強開始,就淪為南北方的戰略爭奪地。
這數十年,無數人被埋在了這片土地上。
那成河每年到枯水期,都還能看到成片白骨,甚至岸邊還能挖到昔年的軍裝和折斷的長戟。
大夏的開國皇帝李恪其實面臨著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北伐的支撐點在何處?
在李恪時代,北伐的支撐點是江寧、蘇常和荊州,也就是漢江以南。
但從地理上來分析,這三個地方都不足以支撐大軍北伐。
北伐不僅僅要考慮戰場上的勝利,還要考慮到後勤的問題,更要考慮到一旦出師不利,大軍如何回來的問題。
這些問題,最終都匯聚到一個問題上:人口密集的後勤預備地,距離前線太遠了。
一旦北伐大軍出師不利,增援時間長,進一步增加戰場的不確定性。
宋州還好,畢竟有汴河。
徐州和秦州就不一定了。
這些因素不是靠前線一次次戰術勝利能彌補的。
長此以往,只會不斷消耗大夏的國力。
所以,一定要建立大的前沿陣地。
也就是李彥之前說的建築密集的城寨形成戰略縱深。
而這前沿陣地,則必須依靠後面的民生來供給。
後面的民生卻又不能全部指望蘇常、京畿和荊州,因為調運糧食的損耗率最少50%。
李彥可以從荊州、京畿和蘇常拿錢作為軍費給秦州、宋州和徐州輸血。
糧食、兵源和城寨的維護,以及軍隊物資持續化的供給,由本州提供是最優解。
而徐州的問題是人口減少,田地荒廢。
所以軍費反而是表象,徐州的民生才是根本。
現在還是防禦階段,以後想要北伐,就必須重新發展徐州、宋州和秦州的民生。
這第三點是李彥詳細向陸康描述的,並且他也給出了建議:在徐州南邊靠漢江的地方,設立一個經濟特區,用來吸引人口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