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朕等著他們反抗!(1 / 2)

“什麼重要情報?”

劉文靜小聲說道:“魏人細作已經打通姑蘇學院,且正在密謀。”

李彥近距離看了一眼一臉陰謀樣的劉文靜:“什麼密謀?”

“是關於半個月前陛下處死那些太守一事,最近蘇州各地,尤其是姑蘇郡,不少人私下已經開始產生不滿。”

“哦,那沒事。”李彥淡然地站起來,“今日到此為止,那些商社的賬目算清楚後,給我一份。”

“是。”

李彥走下茶樓,下樓後上了馬車。

李彥把新式紡紗機給那些商人,當然不是白給,那些商人來存錢,當然也不是白存。

商業講究的是共贏。

李彥前世是商人,這種思維幾乎根植他的大腦。

所謂的聯合商社,就是朝廷與民間商人一起開辦的商社,朝廷在裡面佔股10%,年底參與分紅。

而且劉文靜、沈彬、司馬青、高允等人,在裡面都有佔股,但沒有控制權。

也就是說,那些商人拿到了新式紡紗機,接下來可以賺大錢,但必須分一部分出來。

雖然分的不算多,卻能將各方利益都繫結起來。

最關鍵的是,這些商人置辦的這些商社,在登記之後,不能用自己的錢去投入生產,而是必須從銀行貸款。

年利息大概10%,分十年還完。

也就是說,一個聯合商社一年的利潤如果有五十萬兩,需要給銀行五萬兩。

如果蘇州有十家聯合商社,銀行一年躺在那裡可以賺五十萬兩。

這還僅僅只是蘇州。

這種局面就是左手讓百姓把錢存進來給低息,右手把錢放貸出去,利用提高生產力聯合商人去賺取利潤。

如果按照風險來測算。

存款年息千分之二,但目前這些商社每年要還給銀行的錢卻是百分之十。

中間相差50倍。

也就是說,貸給這種商社總存款的五十分之一,就能把賬目填平。

在商社正常盈利的情況下,只要貸出去的錢,超過總存款的五十分之一,銀行就絕對賺錢。

那麼如何保證商社正常盈利呢?

有兩種辦法:一是提振內需,二是拉動外貿。

在目前這個市場初期,這些聯合商社的商品因為生產力的原因,極具優勢。

至少在未來十幾二十年,這些聯合商社會從生產力優勢進入產業鏈優勢,將市場價格逼到一個平衡水平。

到那個時候,市場飽和,利潤變薄,卻因為市場全面開啟,依然能賺錢。

至於外貿,也就是李彥之前多次提到的對魏國和晉國的傾銷。

這種規模優勢,晉國和魏國需要打通產業鏈、升級商社管理的股份制度,才有可能追平。

至於拉動內需,其實也不難,均田是拉動內需的第一步。

只有讓絕大多數人有田了,普通農戶才有會餘糧。

有了餘糧,才會想著兌換成錢,手中有了錢,就會產生消費的想法。

其實經濟、金融、市場消費、生產力都是一個整體,要形成完整的閉環。

當然,要完成如此大規模的市場化運作,只有皇帝來推動是不行的。

所以李彥寫了一本《國家市場經濟》的書,這本書在不久之後就會公開出版。

甚至魏國也能看到。

但李彥並不擔心魏國學習,因為他知道魏國沒辦法學到精髓。

市場化?

魏國和晉國拿過去,最多可以提升一下生產力。

能解決金融問題嗎?

金融問題就是錢的分配問題,是頂層戰略,這東西解決不好,就是給自己埋雷。

魏國也無法解決市場持續擴大的問題,魏國人口雖然比大夏多,但等級森嚴無法打破,貨幣分佈廣度不夠,很多平民手裡沒有貨幣。

所以,國家強盛從來不僅僅只是提升一點點生產力就能解決的。

生產力決定快慢,但上限卻需要金融、經濟、市場化的制度化改制。

“陛下,姑蘇學院私下一直妄議上次我們打斷他們腿那件事。”劉文靜說道,“這一次又與魏國細作聯絡到一起,咱不處理嗎?”

“處理啊,但只處理一個姑蘇學院有什麼用。”

“那陛下……”

“最近蘇州各郡的田價情況怎麼樣了?”

“哦,武康郡已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