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下來魏國國力上升,是一件我們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的事實。”李彥說道,“沒必要是敵人就不承認。魏軍的確損失不少,但魏國綜合國力沒有受損,而且制度進一步完善後,會極大釋放魏國的潛力。”
這就是為什麼曹操赤壁之戰後,魏國依然是第一強國,而季漢的夷陵之戰後,差點亡國的原因。
軍事的失利,如果不是因為內部政治危機引發的,對於強國來說,並不會動搖根基。
但軍事的失利,對於根基不穩的弱國來說,就是災難了,會快速引發大規模的政治危機。
這裡的魏國,經濟基礎穩定,政治穩定,財稅穩定,只要魏主自己不浪,國力持續往上只是時間的問題。
這個變化,除了魏主自己,任何人都難以改變。
李彥也不可能。
均田制和府兵制是大唐橫掃八方的基礎。
唐軍有了這一套體制,在各個戰場把對手摁在地上摩擦,哪怕是有多次戰敗,但綜合國力的強盛,依然能讓唐軍快速重返戰場。
李彥面對的其實是與大唐體制如出一轍的魏國,而且魏國也是名將如雲,能臣如雨。
“既然魏國國力還會進一步上升,且魏國一定會不間斷對我們用兵,我們就要做好隨時應戰的準備。魏軍又有大量騎兵,若朕是魏主,可以採取疲夏之策。”
“疲夏之策?”劉文靜疑惑道。
“就是騎兵定期不斷南下,用騎兵高機動性快速在我大夏境內掃蕩,造成人心恐慌,從農業、商業的角度,對宋州、徐州各郡造成極大的影響。”
“這些遭受影響後,必然影響前線將士的後勤。”公孫贊面色凝重起來。
“是的。”
這種用騎兵使敵人造成疲憊的戰術,在明末,是皇太極對付大明的策略。
五次入關,使大明精疲力盡,軍事的多次失利後,讓大明內部的政治生態幾乎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