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和洪敏分別收到電報後也覺得這是最佳方案,洪敏安排鐵牛親自帶兵駐守石見銀山,留有四百朝鮮火槍隊,十二門火炮,將船上大部分彈藥和煤炭卸船給留守人員,以這樣的規模基本可以抵禦上萬的倭國部隊的進攻。
在臨走前,洪敏在全體朝鮮士兵面前,開了個全體成員大會,說明這次戰鬥的正義性,解救了許多朝鮮百姓和婦女,被解救的朝鮮百姓都是跪地感謝天朝上國的恩德。
這次解救了上百名民夫和三十多朝鮮婦女,準備一同隨船回朝鮮,而倭國俘虜將頂替勞工位置,由朝鮮士兵看押,進行採礦作業和提煉,在臨高提供的機械裝置前,暫時還是以他們原來的方法。
銀山的礦工使用精煉法開採,又名\"灰吹法\",這種方法於
1533
年經朝鮮傳入日本。灰吹法是指將銀礦和鉛融化做成合金,然後在熔爐裡攤開加熱到極高溫再萃取出白銀的過程。
倭國缺燃煤,只有褐煤,無法燃燒只能當做肥料使用,所以加熱的原料用木炭木材居多,熱效率使用不高,提煉白銀產量在洪敏眼裡依舊是相當落後,洪敏將船上的煤炭也同時卸下來當燃料使用,留下夠回程朝鮮的煤就行,以後只能靠朝鮮運煤過來,帶著解救的朝鮮人員和近四十萬兩白銀回朝鮮基地。
倭國行程告一段落,在旅順的張輝收到登州發來電報,朝廷下達登萊遼東新兵前往遼西為祖大壽解圍,孫元化下達命令,東宋培訓的兩千新兵匯同葡萄牙訓練的萬餘新兵北上馳援大淩河。
大淩河城在今天的凌海市,凌海市過去叫錦縣,大淩河古稱渝水、龍川、白狼水,遼代以後改稱淩河(靈河)、大淩河。
全長398公里,是古代溝通東北與中原的交通要道,凌海市位於錦州東三十餘里,是遮蔽錦州的重要防線。
明軍若要固遼,就必修此城;而後金要想攻明,也就必拆此城。從袁崇煥時起,雙方對大小淩河二城爭奪就非常激烈,已是兩建兩拆。
面對明軍的築城,皇太極當然不能坐視,他立即徵調大軍,包括蒙古兵在內,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七月二十七日,從瀋陽出發,翌日便渡過遼河,拉開了淩河之戰的序幕。
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八月一日,皇太極設筵款待前來參戰的蒙古軍,然後再次申令軍紀,並兵分兩路,一路由貝勒德格類、嶽託、阿濟格率兵兩萬,經義州屯住於錦州和大淩河之間,切斷錦州與大淩河的聯絡。皇太極親自率大軍經黑山、廣寧從正面壓向大淩河城。
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八月六日,兩路大軍會合於大淩河城下,大淩河之戰打響了。
大淩河城雖被金兵多次摧毀,但原有牆基還在,因此修城進度較快。太極沒有給祖大壽足夠的時間,在他修了不到半個月時,便兵臨城下。城牆雉堞還沒修完,祖大壽只好關閉城門,倉促應戰。
皇太極這次大淩河之戰,他一改從前硬攻的戰法,改成了圍。他命八旗將士環城挖了四道壕溝,並築起一道一丈多高的牆,將個小小大淩河城圍得如鐵桶一般。
明軍萬萬沒料到金兵會出此狠招,他們從城上向下觀望,只見:“逆奴圍凌,連挖四壕,彎曲難行,器具全備,計最狡矣。”而城中糧草僅夠幾天之用,圍了不幾天城中就斷糧了。
城中將士無不驚恐萬狀,祖大壽作過幾次試探性的突圍,都被金兵殺了回去。無奈之下,只好坐困愁城,向朝廷求援,盼著援兵,登州孫元化也是這個時候收到八百里加急的出兵命令。
皇太極這一圍,城中的明軍只有坐以待斃,如果想活著出去的話,一是靠援軍來解圍,二是隻有投降。而援兵前來,必須與金兵野戰於城外。
祖大壽,字復宇,遼東人。1628年(崇禎元年)因守寧遠(今遼寧省興城市)獲得“寧遠大捷”而升為前鋒總兵官,派駐錦州。得袁崇煥的器重,與何可綱、趙率教一起被袁崇煥稱之為遼東三傑。
皇太極對祖大壽十分看重,圍困十天後,便開始了勸降工作。但祖大壽不為所動,對皇太極根本不予理睬。
圍了不到半個月,八月十六這一天,松山守軍兩千前來增援了,由於眾寡懸殊,被後金沒費吹灰之力就打敗了,第一次救援失敗。
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八月二十六日,總兵吳襄、宋偉率錦州兵六千前來救,阿濟格率兵迎敵。這一天上午,霧非常大,幾尺外就看不清人,阿濟格因打了勝仗得到了皇太極的嘉獎。明軍的第二次增援也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