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5度則會影響灌漿。
也就是說,夏天不超過20度是最適合大麥生長的環境,這東西以後將是朱桂開發遠北的最佳利器。
人們只知道大麥烤麵包好吃,但其實小麥的各種吃法大麥一樣可以做到,不過它的產量和口感都沒有小麥好。
不過它最大的優點就是喜歡生長在涼爽的地方。
夏天不超過20度,想想這是啥溫度吧,出門不穿一件外套都會冷,幾乎整個遠北夏天都會超過這個溫度。
大麥除了可以當面食外,還有兩個重要作用,一個是當飼料,一個是釀酒。
牲畜光吃草也是不行的,想要膘肥體壯也要喂穀物,而在各種穀物中最適合牲畜的便是大麥。
再來大麥還是釀造啤酒的重要原料,後世因為華夏大麥種植面積少,所以啤酒行業每年都向國外進口大量大麥。
後世華夏主要種植大麥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青藏的百姓種植的青稞就是大麥,最初青藏的青稞產量很低,建國後經過幾代農業學家的努力,已經讓青稞的畝產翻了好幾倍。
所以,一旦遠北屬於華夏,經過幾代農業學家的努力,必然會開發出很多耐寒品種的。
不過朱桂這不是有系統嗎,這就直接將耐寒品大麥給了他。
而在朱桂的預期裡,以後遠北百姓的主食便會是大麥,他以後也會大力在遠北推行啤酒,而不是白酒,爭取讓遠北人民將啤酒當水來喝。
看完大麥和小麥的資訊,朱桂再次看向土豆、大豆、黑麥。
人們只知道土豆高產,但卻不知道土豆是耐寒作物,是適合高寒地區生長的品種。
而大豆,後世華夏90%的黃豆都需要進口,因為華夏的地不夠,如果大豆要全部自己種植,那至少還需要6億畝耕地。
華夏保證主糧自給綽綽有餘,但想要再擠出6億畝耕地去種大豆就不可能了,畢竟華夏的總耕地面積也才18億畝。
然而如果有了遠北,今後大豆也可以自給自足了,就不必動不動被卡脖子了。
最後一樣耐寒作物是黑麥。
這東西口感極差,古代歐洲是給奴隸和吃不上飯的人吃的,就比如毛子幾次糧食危機,政府都免費給市民發放黑麵包。
但黑麥也有它的優點,他的產量大大高於小麥和大麥。
另外這玩意甚至在北極圈都能生長,是純正的極度耐高寒植物,想想今後廣袤的北極也將是自己領土,朱桂覺得黑麥也不得不重視。
況且自己的子民不吃黑麥,但可以將它喂牲口和給奴隸吃啊,這二者又不挑食。
總體來說,系統給的五種耐寒作物,都是非常實用且貼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