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功四十九息,嶽東林感覺到小腹內的熱流蠢蠢欲動,身體通泰,暖融融的,而且頭腦清醒,五感靈敏,彷彿周圍的一切都盡在掌握之中一般。
而且,丹田處一跳一跳的,彷彿隨著呼吸,在小腹上開啟了一個視窗,一呼一吸不再用口鼻,而是直接從這個視窗來呼吸。每吸一口氣,都好像一爐炭火被吹入一陣風,火苗一下子竄起老高;每呼一口氣,炭火就會變得更紅更熱。
這不正是雲陽子所說的丹田氣動嗎,嶽東林不禁欣喜至極。立即按照雲陽子教的方法,意念牢牢守著丹田。漸漸地,炭火彷彿被啟用了一般,開始不安分地躁動,每一次呼吸都會跟著跳動一番,而且幅度越來越大。
嶽東林知道,這就是“活子時”,是時候“採藥”,催動丹火下行了。於是意念導引,深吸一口氣。瞬間,丹田裡熾熱的火焰大盛,一團紅紅的炭火團,就好像是燒漏了一張紙一樣,竟然從丹田直接掉落下來。
“引火下行會陰穴”,嶽東林立即催動意念,導引著炭火,由會陰穴向後移動。
這個部位,正好是肛門所在。但凡習練小周天吐納功者,這是必須過的第一道關卡,謂之“搭鵲橋”。
因為人體的任督二脈並不是一脈相通的,而是分別在鼻下上齒齦和肛門兩處分開。
而真炁的執行,到此二處時,如無“鵲橋”連線,則會出現流鼻涕和放屁的狀況,謂之“玉柱雙垂”和“金鐘墜地”,是真炁走洩的現象,道家稱之為“漏丹”。
因此,在活子時丹田氣動之際,必須引火下行,並搭下鵲橋,引丹火度過肛門,到達尾閭長強穴。
嶽東林感覺到真炁已經填滿會陰穴,正在不斷膨脹,於是虛靈頂勁,撮提肛門。很快,如同火團的真炁順利地度過下鵲橋。
接下來,是催丹上炎,命門火旺,爬十二重樓。先是意念導引,深吸一口氣,藉助吸氣的慣性,催動丹火快速升騰,火苗一竄老高,真炁鼓盪之下,丹火的位置也爬升一節尾椎。
如此七息,丹火已達腰部命門處,既覺雙腎如熱流灌注一般,腰部熱乎乎的非常舒服。此處留息三止,再度催火提升。
藉助吸氣丹火旺盛之勢,再次爬升,所謂十二重樓,其實就是沿脊柱胸椎部位向上,正好十二節。每次吸氣催動丹火爬升一節,如此凡十二息,則真炁可至大椎穴。
繼續催丹上行,到腦後玉枕穴處,凡三息鼓盪,一鼓作氣突破玉枕重關。此時,腦際如聞驚雷,轟然作響。復一息,真炁上達頭頂百會穴,既泥丸宮。
此處是督脈的止點,與任脈在此交接。真炁抵達泥丸宮,當以呼氣為主,徐徐撥出。此時,真炁則化為清涼玉液,順顏面而下,如醍醐灌頂,清涼自生。
真炁沿額頭中線向下,經眉間印堂。此處既道家所謂的上丹田,乃神識出入之所,魂靈居焉。真炁至此,頓覺眼前放大光明,如一輪旭日照耀全身。
過此下行,至鼻下人中穴。此處為另一鵲橋所在,既上鵲橋。
真炁至此,需舌頂上顎,導炁下行,沿舌而下,匯於承漿穴。然後,一路向下,而至雙乳間膻中穴。此為中丹田,是發力之所,真炁外放皆由此出。
行炁至此,頓覺內息鼓盪,如同胸藏壑嶽,海納百川。
再往下,真炁直接過神闕穴(肚臍)入丹田,此為一小周天。
嶽東林按照小周天吐納功法,循序漸進,不知不覺中,執行七十二遍,然後收功。但覺神清氣爽,精力百倍。一抬頭,卻已是天光微亮,竟然凌晨五點多了。
悄悄起身,來到樓下院內,簡單地活動了幾下腰腿腕關節,嶽東林紮下馬步,屏氣凝神,氣沉丹田,開始站樁。
半個小時後,他左掌一穿引領向前,左腿微屈跨步,右腿跟步而進,同時右掌自胸前快速劈出。這正是形意拳裡五行的“金”——劈拳。一招一式反覆不斷,這是他從小到大一直堅持的拳法基本功。
雲陽子曾經指點過他的形意拳,比起師父張洪魁教的那可是雲泥之別。雲陽子對身法步法及手勢內勁的見解極為獨到,嶽東林聽了一遍就立馬理解了師父張洪魁教了他十多年也沒教會的內三合與外三合。
如今,嶽東林體內真炁鼓盪,綿綿不絕,這套基本功早就不用動腦,已經形成了肌肉記憶,舉手就來。既然有了真炁,嶽東林就開始嘗試以意御炁,以炁發力。
穿掌引領時,吸氣,真炁自下丹田而發,蓄於中丹田;劈掌而出時,快速吐氣開聲,真炁自中丹田沿手臂內側陰維脈而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