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他乍然出山,當真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快傳寂元大師覲見!”乾淵帝喜道。
那小太監又匆匆忙忙地退下,不一會兒就會領著一個鬚髮皆白的老者走上了瓊林宴。
寂元大師來到宴會之上,看了一眼這鬧得翻天覆地的瓊林宴,無奈的搖了搖頭。
他雙手合十,閉上眼唸了聲“阿彌陀佛”,繼而轉動佛珠,看向了乾淵帝。
“寂元,許久不見了。”皇帝神色複雜的看著臺下的寂元大師。
當年他的皇兄起兵,廣招英雄豪傑逐鹿天下。
在他皇兄身邊,永遠都站著三個人。
一個是曾經的琅琊王,一個是謝國公謝殤檽,還有一個就是已經落髮為僧的寂元。
在他皇兄死後,因皇兄無兒無女,所以他就坐上了這個皇帝的寶座。
後來琅琊王死了,寂元也落髮為僧,發誓不再入京城半步!
謝殤檽看似未曾離開朝堂,但也在刻意的避嫌,只要富貴不要權勢,一直隱居幕後,不曾沾染朝堂上的爭鬥。
在皇兄為帝的時候,這三個人決絕的擁護著他的皇兄,而在他的皇兄死去以後,這三個人又毫不猶豫的離開,棄自己而去。
在他皇兄和這三人一同打天下的時候,乾淵帝還很小,他也有雄心壯志,也想像兄長那般快意灑脫。
可是他發現他永遠都比不上自己的兄長,也永遠得不到這三個人的認同。
這一次寂元回京,確實出乎了他的意料。
寂元大師坦然道:“貧僧此次回京只為了一件事,此事了結後不會久留。”
皇帝的眼中劃過了一抹失落之色,嘆了口氣道:“能讓你破例回京,想必這件事情萬分重要,你既然來了不妨直說,若朕能做到必然義不容辭。”
眾人也都看向寂元大師,也都好奇他為什麼就突然回京了。
畢竟寂元大師曾經也是征戰沙場的將軍,在琅琊王死後,他就自己落髮為僧,任憑皇帝再三挽留也絕不回頭。
據傳言,寂元大師在臨走之前甚至還和陛下吵過一架,陛下說倘若他敢踏出京城半步就讓他死,但寂元還是離開了。
陛下也沒有真的殺了他。
寂元大師道:“沈憶姑娘曾經拜訪法烏寺,在法烏寺禪房牆面上寫下了最初的賑災之策,貧僧聽說有人欺世盜名,故來澄清此事。”
眾人皆是神色複雜。
他們已經來不及感慨為什麼沈憶一介女流能寫出賑災之策及奏君書這兩篇驚才絕豔的策文了,他們現在更加感慨的是,沈憶究竟是何方神聖?
在最初,沈憶明明只是一個被沈家養在鄉下的棄女!
可緊接著,沈憶就被國公夫婦認作親女,國公夫婦甚至為了她專程舉辦了一場入族儀式……
就連這次瓊林宴,她寫了那樣大逆不道的策論,陛下明明都要把她下獄了,可卻又臨時轉變了主意。
不僅讓步肅清朝堂貪汙之風,甚至還主動重啟當年琅琊王之死的舊案!
甚至她的賑災之策被趙川澤佔為己有無力澄清時,能讓獨步天下的第一人寂元大師破例回京為她澄清!
這究竟是為什麼?
她究竟有何不同,能先後獲得國公夫婦的垂青,琅琊王世子的喜愛,以及寂元大師的庇護?就連陛下似乎也在忌憚著什麼,所以才步步退讓……
皇帝沒想到,寂元破例回京居然是為了這件事情。
但再聯想起剛剛手下和自己說的話,皇帝又覺得理所當然。
比起趙川澤的一面之詞,寂元大師說的話顯然更加可信。
而且寂元大師說了,沈憶最初是在法烏寺禪房牆面上寫下的賑災之策,也就是說那禪房牆面上所寫的東西就是物證。
再加上沈憶之前面對陛下時所說的話,她是切切實實經歷過黃河水患的。
所以她才會如此瞭解災情,才能就事論事寫下賑災之策。
現在想想,趙川澤從來都沒有見過真正的黃河災情,也從來不曾做寫過什麼文章,怎麼就突然如有神助般寫下了這樣一篇驚世之策?
如今想來處處都是漏洞,但是大家都從來沒有懷疑過。
趙川澤心中一片悽然。
他並不知道這兩篇策文都出自沈憶之手,可如今知道了以後,他又絲毫都不覺得意外。
因為前世的沈憶就無比優秀,何況如今的她呢?
他只恨,恨沈憶無情無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