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高宗李治:被低估的君王(上)(3 / 5)

路徑依然是多數人入仕的主要渠道。李治對科舉制度的重視與推廣,不僅為社會提供了更多流動性,也促進了人才的選拔和官僚體系的多元化,然而,真正的變革仍需時日才能全面實現。

永徽之治

在唐高宗李治統治的早期,大唐王朝達到了一個繁榮穩定的高峰。那時候,朝廷政治清明,官員們大多清廉正直、遵守法規,大家共同努力為國家和百姓謀福利。社會經濟也非常活躍,商業頻繁,市場熱鬧非凡,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這段時期,國家的穩定和發展給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片和諧繁榮的景象。這些輝煌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政府推行的一系列促進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這些政策如同春風般溫暖了廣大農民的心,讓他們切實的感受到了來自朝廷的關懷和支援。受到鼓舞的農民們充滿了幹勁,積極投入到農業生產中,田間地頭一片繁忙景象。透過這些措施,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也增強了農民的生活信心,為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迎武則天回宮

在高宗李治還是太子時,他便與比自己年長四歲的太宗才人武氏有了私情。唐太宗去世後,依照宮廷慣例,武氏入感業寺為尼。永徽元年(650年),唐高宗在紀念太宗的週年忌日前往感業寺進香時,再次遇到了武氏,兩人重逢並表達了彼此的思念。

次年,即永徽二年(651年),武氏重新回到了皇宮。同年,針對百濟對新羅的侵略行為,唐高宗發出詔令要求百濟歸還所侵佔的新羅領土,並警告若不遵從將支援新羅反擊,甚至威脅到高麗,顯示了其作為皇帝處理國際事務的決心。

廢后立武

到了永徽三年(652年),武則天被封為二品昭儀。她深知王皇后的心理,對其卑躬屈膝,贏得了王皇后的好感和推薦,從而加深了唐高宗對她的寵愛。與此同時,王皇后和蕭淑妃逐漸失去了皇帝的青睞。

面對廢立皇后這一重大決策,唐高宗意識到需要得到朝廷重臣的支援。然而,當徵求顧命大臣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意見時,他們堅決反對廢后立武。另一位大臣李積則選擇迴避,而於志寧未明確表態。儘管面臨強烈反對,唐高宗最終在永徽六年(655年)十月決定廢黜王皇后,並在十一月正式冊立武則天為皇后,標誌著皇后位置的更替。隨後,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因反對立後而遭到貶謫,為武則天的權力上升鋪平了道路。

移駕東都

顯慶元年(656年),唐高宗李治下令重建洛陽紫微宮內的乾元殿與應天門,這些工程在次年完成。657年正月庚寅日,李治移駕至新修繕的洛陽,並頒佈《建東都詔》,頌揚洛陽地理位置優越,能夠有效地連線四方賦貢、促進風雨同舟的國際交流,強調其作為政治中心的重要性。

貶重臣獲得更大自主權

因此,他正式將洛陽宮改稱為東都,洛州的官吏編制等同於京師雍州,從而確立了唐朝兩京制的格局。隨著東都的建立,顯慶三年(658年),前朝重臣褚遂良在流放地愛州去世;而到了顯慶四年(659年)七月,長孫無忌在黔州被逼自盡。長孫無忌的倒臺牽連了許多關隴集團的老臣,削弱了保守勢力對皇權的制約。自此以後,唐高宗在政治決策上獲得了更大的自主權,朝廷內外形成了一種避免進諫的氛圍,長達二十年間鮮有人敢於直言批評。

對異族寬宏大量

顯慶五年(660年)十一月戊戌朔日,邢國公蘇定方成功平定了百濟叛亂後,將百濟國王扶余義慈及其太子隆等五十八名俘虜獻至東都洛陽的紫微城南門——則天門。

面對這些戰俘,唐高宗進行了責問,之後下詔將其釋放,展現了他對邊疆事務的掌控力和對異族的寬宏大量。這一系列事件不僅反映了唐高宗時期政治格局的變化,也體現了他在處理國內外事務上的強硬與靈活並用的策略。

廢后深層原因

唐高宗李治決定廢黜王皇后並立武則天為後,這一決策的影響遠超出了宮廷內部的家務事範疇。褚遂良等士族官僚堅決反對的主要理由在於,王皇后出身於顯赫的世家大族,且是先帝李世民親自選定的,輕易廢后被視為違背了先帝的遺願。他們認為,如果要更換皇后,也應該從名門望族中挑選,而不是出身相對低微的武氏。

這種對皇后出身的關注,反映了當時士族官僚與庶族官僚之間的深刻矛盾。自南北朝後期以來,隨著歷史的發展,傳統計程車族地主勢力逐漸衰退,而新興的庶族地主勢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