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除權臣革除舊弊
代宗李豫即位後,迅速採取行動削奪了權宦李輔國的權力。藉助宦官程元振的支援,李豫巧妙地將當權宦李輔國尊封為“尚父”,並進封其為博陸王,表面上給予了極高的榮譽。然而,此舉實際上是李豫精心設計的一步棋,主要目的是逐步削奪李輔國的實權,並最終迫使其退休。這一策略既保全了李輔國的面子,又有效地削弱了他在朝中的影響力,更是為鞏固皇權掃清了障礙。
不久後,李輔國被“盜”刺殺。隨著李輔國的倒臺,宦官程元振接掌了禁軍統領之職,但其讒害朝臣的行為最終大失人心。基於太常博士柳伉的建議,李豫決定將程元振削官放歸田間,隨後流放至溱州。
優寵宦官
唐代宗李豫對宦官極為優寵,凡宦官們奉命出使四方,他從不限制其求取財物。即使是恩賜嬪妃家族的任務,宦官歸來後,李豫還會詢問他們所得多少,如果派去的宦官獲得的財物不多,李豫便認為是輕慢了天子的使者,因此宦官們開始公開索求賄賂,毫無忌憚。宰相們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常常在閣中貯備些錢財,每逢宦官來傳達聖旨或賞賜物品時,從未讓他們空手而歸。
宦官們出使州縣時,也常常以傳送文書為名索取貨物,其行為與徵收賦稅無異,每次都是滿載而歸。李豫對宦官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朝廷的政治格局,使得宦官勢力逐漸坐大,成為唐朝政治中一個顯著的問題。這種現象不僅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權威,也為後續政權的穩定埋下了隱患。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李豫無力應對宦官勢力的膨脹。
去三大奸如殺犬羊
實際上,在面對一些濫用權力、行為跋扈的宦官時,李豫展現出了決斷力。例如,針對權傾一時的宦官李輔國和程元振,李豫採取了嚴厲措施,分別對他們進行了懲處與貶謫,甚至誅殺,以此來遏制宦官勢力的過度擴張,並試圖恢復皇權的主導地位。儘管如此,宦官專權的問題並未因此得到徹底解決,仍持續影響著唐朝後期的政治生態。
特別是大曆五年(770年)三月,宦官魚朝恩因得皇上寵信而權傾朝野,甚至還當庭凌辱宰相。氣焰囂到凡是朝廷政事不經過他的參與,他便會憤怒地質問:“天下事有不由我者耶!”意識到群臣對魚朝恩的普遍怨恨,李豫決定將其除掉,便與宰相元載密謀,在一次禁中宴會後,將魚朝恩留下,命令侍衛將其縊亡,對外則宣稱“朝恩受詔乃自縊”。這一行動展示了李豫處理棘手政治問題的決心與手腕。
然而,隨著宰相元載的得勢,他逐漸變得專權跋扈,沉迷於私利,引起了代宗對其的不滿。大曆十二年(777年),唐代宗命令左金吾大將軍吳湊逮捕並誅殺了元載。
此舉不僅清除了朝廷中的又一威脅,也為李豫贏得了“去三大奸如殺犬羊”的美譽,宋人蘇轍稱讚其行動使得“中外不驚,上下厭服”。這句話原是是蘇轍用來稱讚某位北宋政治人物的行動或政策既未引起國內外的震驚,又獲得了從上到下的廣泛認可和佩服。這話話通常與王安石的新法改革相關聯,表明其措施在當時社會中得到了相對平穩的接受。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對李豫的政治手腕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唐代宗深受老子“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思想的影響,擅長運用帝王權術。
痛失清明宰相
透過逐步削弱宦官權臣的勢力,李豫巧妙地剷除了這些潛在的威脅,確保了皇權的穩固。在元載之後,李豫任命了素有清名的楊綰為宰相,意圖借其手革除朝廷中的積弊。楊綰上任後,以其正直和廉潔著稱,移風易俗,使得朝中權貴鋪張浪費的行為有所收斂,為朝廷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風。
雖然楊綰在相位數月便因病逝世,但他的影響深入人心,贏得了廣泛尊敬。李豫對楊綰的早逝深感痛惜,感嘆道:“天不使朕致太平,何奪我楊綰之速也!”透過這些策略性的行動,李豫不僅成功地清除了一批威脅皇權統治的權臣,還為唐朝的政治生態帶來了顯著的改善。也展現了作為君主的智慧與決心,不僅維護了國家的穩定,更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治理經驗。
排非議重用老將
李豫在用人方面展現出了非凡的眼光和決斷力。儘管宦官中傷郭子儀,李豫卻堅信其忠誠與才能,毅然決定重新起用這位老將。郭子儀不負所望,在抵禦吐蕃入侵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成功保衛了國家的安全。這一決策不僅鞏固了邊防,也彰顯了李豫識人用人的智慧。
處政嚴明維護公正
儘管存在用人上的失誤,李豫在處理具體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