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弁出身微賤,其叛亂絕不可饒恕。即便國力不足以同時應對兩處戰事,也寧願放棄對劉稹的討伐。” 李德裕認為,平定河東之亂更為緊迫,因為一旦楊弁坐大,將嚴重威脅到整個北方的安全與穩定。
基於李德裕的判斷,武宗迅速下達詔書,調兵進擊楊弁。最終,在河東監軍呂義忠的指揮之下,成功擒獲了楊弁,並將其檻送京師處斬,就此迅速平息了這場兵變。楊弁的失敗不僅消除了河東地區的不穩定因素,還堅定了朝廷繼續討伐昭義鎮的信心,確保了整體戰略部署不受影響。
此次事件再次證明了李德裕在處理緊急事務時的果敢與智慧。他準確地評估了局勢的輕重緩急,果斷採取行動,既解決了內部危機,又為外部軍事行動掃清了障礙,確保了唐朝中央朝政權威的穩固。李德裕的決策不僅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安全與穩定,也為後續的政治改革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空間。
4.安定北疆
應對回鶻內亂
開成四年(839年),回鶻經歷了嚴重的內部動盪。宰相安允合和特勒柴革密謀作亂,被彰信可汗及時發現並處決。另一位宰相掘羅勿在外征戰時擔心受到牽連,遂以三百匹馬賄賂沙陀酋長朱邪赤心,借兵攻打彰信可汗。彰信敗亡後國人擁立馺特勒為新任可汗。然而,草原上爆發的疾疫和大雪災導致羊馬大量消亡,使得回鶻國力迅速衰落。
第二年秋天,即開成五年(840年),回鶻別將句錄莫賀為了給彰信可汗復仇,引黠戛斯騎兵十萬進攻掘羅勿,最終擊敗掘羅勿和新任可汗馺,並焚燬了可汗的牙帳,迫使回鶻諸部四散逃亡。此次事件標誌著回鶻帝國的進一步分裂和衰弱。
在這一系列變故之後,回鶻分為兩支南遷:
一支由十三個部落擁立王子烏希特勒為烏介可汗,退守錯子山;另一支則由可汗之弟嗢沒斯及多位重要官員率領。兩支共二十七個部落、約三十萬人南下尋求庇護。與此同時,西遷的一支僅包含少數人。南遷過程中,回鶻勢力不斷削弱。烏介可汗甚至劫持了送唐太和公主南歸的達乾等人,並將公主作為人質,企圖以此獲取唐朝的支援。他請求暫時借用振武軍的一座城池居住,但遭到了唐武宗的婉拒。儘管如此,唐朝還是提供了糧食援助,幫助他們度過荒年。
面對回鶻可能帶來的威脅,朝廷採取了一系列防禦措施。武宗命令河東、振武軍隊加強防範,並派遣劉沔屯兵雲迦關。會昌二年三月,咀沒斯誘消滅了內部勁敵赤心和僕固,那頡啜收留赤心的殘部向東逃竄,侵擾唐境。隨後,張仲武奉命討擊回鶻,在幽州擊敗那頡啜,俘虜近九萬回鶻人,並恢復了對契丹和奚兩個部落的控制。
同年八月,烏介可汗率兵進入大同川,掠奪當地戎狄各族的牛馬數萬頭,轉戰至雲州城下。唐武宗徵發各地兵力集結於太原、振武軍和天德軍等地,準備來春驅逐回鶻。次年,劉沔和張仲武分別被任命為招撫回鶻使和東面招撫回鶻使,負責指揮各路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