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明後暗的君王
在與各藩鎮的戰爭中,唐憲宗李純重用了宦官,並任命心腹宦官吐突承璀擔任左右神策將軍、兼河中、河陽、浙西、宣歙等道行營兵馬使和招討處置使等要職,作為統帥帶兵出征。然而,在一次弓箭庫使劉希光因貪贓被查辦的事件中,吐突承璀受到了牽連。因此,唐憲宗將吐突承璀外放為淮南監軍。事後,憲宗詢問宰相李絳:
“朕將吐突承璀任為外官怎麼樣呢?”李絳回答說:“外界想不到陛下忽然能夠這麼做。”
憲宗回應道:“此人只是一個家奴而已。以往,朕覺得使喚他的時間很長了,所以因私情恩寵而寬宥了他。倘若他有違紀犯法的行為,朕拋棄他,就如丟掉一根毫毛一般輕易!”
長期的心力交瘁使得唐憲宗尋求精神上的寄託,他逐漸崇信起了佛教。晚年時,憲宗下令將鳳翔(今陝西扶風)法門寺的佛骨迎至長安,這一舉動引發了王公貴族及黎民百姓競相施捨奉養的熱潮。刑部侍郎韓愈為此上疏,懇切諫阻。唐憲宗勃然大怒,準備對韓愈處以極刑。但後來在裴度等人的勸諫下,最終決定將韓愈貶為潮州刺史。
此外,為了求取長生不老之藥,唐憲宗又轉向道教。元和十三年(818年),他下詔徵求方士。寵臣皇甫鎛向他推薦了一個名叫柳泌的人,此人聲稱可以配製長生藥。次年,唐憲宗開始服用長生藥,但藥物的影響使他的性情變得暴躁易怒,經常斥責或誅貶身邊的宦官。這些情況不僅反映了唐憲宗在削藩過程中用人上的複雜心態,也揭示了他在政治壓力下的個人信仰和行為變化。
儘管唐憲宗李純在削弱藩鎮勢力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李純對宗教的過度依賴和對長生不老的追求,也為他的統治帶來了負面影響,尤其是在他的性格轉變和決策方式上產生了不利影響。這也表明,即使是英明的君主,在面對個人慾望和信仰時,也可能做出不利於國家和個人的選擇。
皇位繼承的波折
憲宗李純原配是唐代宗長女昇平公主與郭子儀第六子郭曖的女兒——郭貴妃。作為代宗的重孫,按輩分計算,郭貴妃實際上是李純的表姑,二人的聯姻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郭貴妃為李純誕下了第三皇子遂王李宥,而另一位后妃紀美人則生下了皇長子鄧王李寧。
儘管李宥身份尊貴,僅比李寧年輕兩歲,但憲宗卻選擇了立長不立貴的原則,在元和四年(809年)正式冊立李寧為太子。不幸的是,元和六年(811年)底,李寧早逝,這使得關於新太子的人選再次成為了朝廷內外熱議的話題。當時形成了兩派勢力:一派由深受憲宗寵信的宦官吐突承璀領導,主張立澧王李惲(本名李寬)為繼承人;另一派以宦官梁守謙、王守澄及大多數朝臣為代表,鑑於郭氏家族的顯赫地位,他們力薦郭貴妃所生的遂王李宥(即後來的唐穆宗李恆)。最終,唐憲宗李純同意了冊立三皇子遂王李宥為太子,但卻遲遲未立郭貴妃為皇后,導致太子李宥的地位一度不夠穩固。
身罹不測
至元和十四年(819年)末,因長期服用金丹,李純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到了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他甚至取消了元旦朝會,令群臣深感憂慮。然而,在義成軍節度使劉悟入宮覲見並傳出“陛下身體平安”的訊息後,朝廷內外才稍微鬆了一口氣。然而,就在同一天夜裡,唐憲宗李純在長安大明宮的中和殿遭遇了宦官陳弘志等人的謀害,享年四十三歲。
陳弘志、王守澄等人對外宣稱皇帝是因為服用長生藥而亡,並與中尉馬進潭、梁守謙、劉承偕、韋元素等人合謀擁立三皇子李宥繼位,即唐穆宗。吐突承璀及其支援的澧王李惲也在此次政變中身遭不幸。同年五月,群臣為憲宗上諡號為“聖神章武孝皇帝”,廟號憲宗,並將其安葬於景陵。到了大中三年(849年),憲宗之子唐宣宗李忱追封其父為“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以此緬懷這位曾試圖重現大唐輝煌的帝王。
結語:唐憲宗李純在位期間,唐朝迎來了被稱為“元和中興”的復興時期。面對地方藩鎮勢力坐大、中央權威式微的局面,憲宗透過一系列果敢的軍事征討和平息叛亂措施,成功削弱了地方藩鎮的自主性,解決了長期困擾唐朝的藩鎮割據問題,暫時恢復了中央政府對全國的有效控制。同時,他重視吏治整頓,任用賢能如裴度、李絳等名臣推行改革,使得朝政清明高效,經濟得以復甦,文化繁榮昌盛。憲宗個人也很重視法律建設,組織修訂法令以求司法公正,並大力支援佛教的發展,促進了宗教文化的繁榮。然而,晚年受長生不老思想影響,沉迷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