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犯顏直諫的巍徵(4)(1 / 2)

極盡哀榮

貞觀十六年,魏徵的健康狀況顯著惡化,皇帝李世民對此深感憂慮,並親自下詔慰問。詔書中說:“數日不見,朕已覺缺失良多。欲親往探視,恐加重勞頓。若有任何需要,隨時上書。”

儘管病痛纏身,魏徵仍然心繫國事,再次進言,指出太宗皇帝在朝會上常常強調公正無私,然而實際行動中卻未能完全做到言行一致。

在此期間,太宗李世民頻繁派遣使者前往問候,還讓一名中郎將駐守魏家,以便隨時奏報魏徵的病情。為了表彰魏徵一生的清廉簡樸,李世民決定將原本用於建造自己宮殿的材料轉贈給了魏徵,用以修建正堂,並贈送了符合其簡樸生活的白色褥子和布被,以此滿足他崇尚簡樸的心願。

隨著魏徵的病情日益嚴重,李世民不僅親自前去探望,還攜太子李承乾與嫡女衡山公主(即新城公主)一同前往,彰顯了他對這位忠臣的敬重。面對即將離世的魏徵,李世民悲痛不已,一邊撫摸著魏徵一邊流淚,承諾將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之子魏叔玉,並指著衡山公主對他說:“魏公,睜開眼睛看看你的兒媳!”但此刻的魏徵已經身體衰弱到無法起身謝皇帝的大恩了。

魏徵去世之後,李世民悲慟萬分,宣佈廢朝五日以示哀悼,並下令內外百官及長安的朝集使共同參與喪禮。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賜諡號“文貞”,並給予豐厚的陪葬品,允許其墓地位於昭陵旁。

然而,魏徵的妻子裴氏遵循他生前節儉的意願,婉拒了大部分官方提供的奢華喪葬安排,選擇了一輛簡單的素車來運送靈柩,僅用白布、帷幕裝飾,也沒有使用過多的花紋、色彩和芻靈。李世民登上御苑西樓遙望送行,命令百官護送靈柩出城,並親自撰寫碑文,創作輓詞十首紀念這位傑出的大臣。為了進一步表達他的懷念之情,李世民又賜予魏家九百戶封地,以表彰魏徵的貢獻。

身後餘波

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李世民下令將左少監閻立本繪製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等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並將這些畫像安置於凌煙閣,此即著名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魏徵位列其中第四。面對魏徵的畫像,李世民思緒萬千,當場吟誦道:“勁條逢霜摧美質,臺星失位夭良臣。唯當掩泣雲臺上,空對餘形無復人。”表達了他對魏徵深深的懷念與惋惜。

不久之後,太子李承乾謀反案爆發,侯君集因參與謀反被處決;中書侍郎杜正倫受牽連而被遠貶。魏徵曾經向李世民推薦這二人,稱他們有宰相之才,但此時,李世民開始懷疑魏徵是否結黨營私。加之魏徵曾寫下自己前後的諫辭給史官褚遂良檢視,李世民知曉此事後更加不滿,因此手詔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叔玉的婚約,並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然而,在貞觀十九年(645年),李世民親自率軍征討高麗(即高句麗)。儘管取得了勝利,但他未能徹底征服高麗,心中滿是遺憾和後悔。回師之後,他感慨地說:“如果魏徵還在,一定不會讓我做出這樣的決定。”於是,李世民召見魏徵的家人到行營,賞賜並慰勞裴氏,命令立刻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並重新樹立起他的墓碑,以此表達對這位昔日賢臣的追思和敬意。

主要影響

魏徵經歷了多次喪亂,仕途充滿波折,豐富的閱歷鑄就了他卓越的治國才能。他對社會問題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並以耿直不阿、堅韌不拔的態度面對一切事務,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據《貞觀政要》記載,魏徵向李世民當面提出的諫議多達五十次,呈交的奏疏有十一件,一生中諫諍的言辭總計超過了數十萬字。無論是在諫議次數、言辭的激切程度還是態度的堅決性上,都遠超其他大臣。總結魏徵的政治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極言直諫,剖析得失:魏徵的諫諍範圍廣泛,朝廷軍國大事中的失誤是其上諫的重點內容。為了恢復隋末戰亂後的社會秩序,他建議李世民實行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改變隋煬帝時期的奢靡風氣,反對過度建設和頻繁對外用兵;為確保社會穩定,他提倡廢除隋朝的嚴刑峻法,代之以更加溫和公正的法律體系;為了政治清明,他強呼叫人標準應兼顧德行和才能,對於貪汙腐敗的官員必須嚴厲懲處。

2. 在刑賞問題上的見解:在魏徵看來,刑罰和獎賞的根本目的在於鼓勵善行和懲罰惡行,在法律面前,“貴賤親疏”應當一視同仁,確保公平正義得以實現。

3. 對君主思想作風的規勸:魏徵提醒李世民要“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即廣泛聽取不同意見,避免被少數權臣矇蔽,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