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門第取士的侷限性,高祖李淵沿用了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度,廣招人才,擴大統治基礎,並緩和社會矛盾。武德四年(621年),根據他的敕令,唐朝正式設立了明經、秀才、俊士、進士等科目進行選士,標誌著唐朝開始透過科舉選拔人才。此外,李淵還在武德年間引入了制舉,更加重視儒學人才的選拔。為了補充科舉制度,還保留了漢魏六朝以來的薦舉制,確保更多型別的人才能夠得到任用。
寬簡刑罰,制定《武德律》
李淵還致力於改革法律,推行寬簡的刑罰政策,並制定了《武德律》,為唐朝初期的法治建設奠定了基礎。這些措施不僅幫助鞏固了新建立的政權,也為後來唐朝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還在太原起兵時,李淵就釋出了寬容的命令,吸引了許多受隋朝苛刻政策壓迫的百姓前來支援。成為皇帝以後,他在武德元年(618年)宣佈大赦天下,減輕了刑罰,並且在他統治期間經常實行大赦,儘量對人民從寬處理。李淵認為隋朝的法律越來越嚴格,因此登基後,他命令裴寂和劉文靜等人基於隋朝開皇時期的法律進行改革,刪減了隋煬帝時期增加的繁重法令,旨在制定更為寬鬆簡明的法律。後來,他又指派裴寂和蕭瑀等人編寫新的法律條文,主要參考了開皇時期的法律。
到武德七年(624年)五月,李淵頒佈了《頒定科律詔》,正式實施新修訂的武德律。這些法律雖然在結構上與隋朝開皇律相似,但更注重簡化和適應當時的需要,修正了不合理的部分,力求精簡扼要。武德律不僅為唐代後續的法律編纂如貞觀律、永徽律等奠定了基礎,也對中國後世及周邊國家的法律體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統一戰爭
唐朝建立之初,李淵為了儘快平定各地的叛亂,實現全國統一,大力集結軍隊並強化軍事準備。他沿用了北朝以來的“兵農合一”制度,即府兵制,讓農民在和平時期耕種,在戰時成為士兵。
當時,許多地區仍然處於分裂狀態,農民起義軍和隋朝殘餘勢力在各地割據。在長安穩定下來後,李淵開始了長達十年的統一戰爭。他和兒子李世民採取了雙管齊下的策略:對於農民起義軍領袖和其他割據勢力,要麼招降,要麼透過武力征服。他們先後擊敗了薛舉和薛仁杲父子、河西的李軌、北方的劉武周,並在中原地區戰勝了王世充和竇建德,以及南方的蕭銑。
此外,他們還成功招降了杜伏威。最終,在貞觀二年(628年),唐朝消滅了梁師都,實現了中國的重新統一。
勸課農桑,厲行節儉
隋末的頻繁戰亂導致農田荒廢,百姓生活困苦。為了恢復農業生產,高祖李淵在統一全國後釋出了《勸農詔》,鼓勵地方官員積極引導民眾努力耕作,不要錯過農時。唐政府隨後推出多項政策來支援農業,比如減少勞役和賦稅,禁止不必要的屠宰和釀酒,以提倡節儉,避免浪費寶貴的資源,如耕牛。李淵還以身作則,推行節儉政策。減少了朝廷的開支,整頓了寺廟和道觀,避免這些機構因規模過大、人員過多而造成資源浪費。鑑於隋煬帝過度建設離宮別館,並大量徵召民女入宮,李淵下令關閉多餘的宮殿,釋放宮女回到家人身邊。這些措施讓唐朝初期社會經濟逐漸復甦和發展。
服役制度與幣制改革
在李淵統治期間,為了恢復和發展經濟,他在賦役制度方面做了重要改革。他主要繼承並發展了北魏的均田制,並引入了租庸調製。武德七年(624年),正式在全國推行這套新制度。租庸調製是一種根據人口和土地來徵稅的系統,它規定農民需向國家繳納一定量的糧食(租)、布匹(調),以及提供勞役或以錢代役(庸)。這種制度不僅為政府提供了穩定的稅收來源,還幫助促進了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因為它確保了每個人都有份地可以耕種,從而維持生計。
此外,在貨幣改革方面,唐初仍然使用漢代的五銖錢。然而,為了整頓混亂的幣制,李淵在武德四年(621年)廢除了隋朝的錢幣,開始鑄造新的“開元通寶”。這款新錢幣設計合理,重量適中,廣受民眾歡迎,使得交易更加便利。開元通寶不僅在貞觀年間繼續被使用,即便到了高宗時期短暫改鑄後也再次迴歸。這枚錢幣的出現,確保了唐代貨幣的統一與穩定,併成為了後來各朝銅錢鑄造的標準。透過這些改革措施,高祖為唐朝初期的社會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化與宗教方面
唐朝建立後,開國皇帝李淵深刻意識到儒家思想中“仁、義、禮、智、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