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教室,與那雯喜歡坐最前排不同,沈青習慣性地坐在中排靠窗的位子。從小學開始就偏愛窗邊座位,偶爾可以思想開小差,乘老師不注意時偷看外面的風景。鄭曉蘭親暱地坐在旁邊,上課前兩人還能竊竊私語。今天前兩節講《建築概論》,授課老師是名校畢業的年輕女助教,二十八九歲,觀念前衛,言辭犀利,剛給新生上第一節課的時候,就告誡大家建築首先不是藝術。這無疑給很多人潑了一瓢冷水,尤其那些興趣從美術轉移到建築方面的同學,被老師的宣言震得目瞪口呆。《建築概論》共分建築含義、建築科學性、建築文化性、中外建築等四部分。女助教請大家做好心理準備,今後要了解枯燥的四大力學,還有結構材料、給水排水、暖氣通風、電氣照明、施工與監理等一系列工程學科。如今一幢建築物背後所涵蓋的,猶如著名的交響樂團,鋼琴、提琴、豎琴、小號、圓號、長笛、單簧管、雙簧管等各種不同的樂器競相爭豔。建築設計總體思想要能控制和引導整個管絃團隊的表演程序,賦予樂手豐富多樣和高低起伏的情感色彩。由於分工很細,各工種之間的互相配合至關重要,建築師已不再單打獨鬥,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所謂集建築師、工程師、科學家和藝術家為一體的巨匠達·芬奇,換在今天肯定會活活餓死,因為什麼都懂就意味著什麼都不懂。
老師的話並不危言聳聽,隨著課程內容逐步地展開,同學們漸漸清楚,十八世紀以前的建築無異於一尊可居住的雕塑,到了十九世紀情況就不同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迫切需要符合工業革命後的居住要求,由此催生出以美國芝加哥學派為代表的新生力量,把建築功能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形式上大力主張建造高層。當沈青看到一九零四年落成的芝加哥卡宋百貨大樓時,很自然地聯想起上海第一百貨商店,當初華人建築師關頒聲設計它的時候,一定參考了代表芝加哥學派的卡宋百貨大樓,原來民國時期的海派商業樓宇基本上都受了美國人的影響,那個叫路易斯·沙利文的建築大師,出生于波士頓,提出形式追隨功能的口號。
好在建築科學性這一章節已經講完,今天輪到渴望已久的建築文化性,沈青的心緒豁然開朗,身板也不由自主挺直了。窗外樹梢上成群的小鳥,不知疲倦地啾啾尖叫著,彷彿預示有好兆頭即將來臨。女助教走進教室,滿面春風,一開課就矯正前些日子過多強調建築功能性的偏頗觀點,開門見山地警告大家,藝術性是建築學專業的靈魂所在,工程技術可以透過系統的學習逐步掌握,而造型的美觀與否,往往無法傳授,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最好從中國的詩歌與書法,西方的繪畫與音樂中汲取營養,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