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賢才聚朝堂,施策解危亡
隨著朱見深廣納賢才之令的傳開,天下有志之士紛紛響應,從繁華的都市到偏遠的鄉村,從學府書院到市井小巷,各路英才懷揣著報國之志與滿腹經綸,向著京城匯聚而來。
一時間,京城的客棧、驛站人滿為患,這些賢才們或是獨自前來,或是結伴同行,他們在途中便已開始交流探討,對大明當前的局勢各抒己見,形成了一種熱烈的氛圍。在科舉考場、朝堂之上以及專門設立的賢才舉薦場所,無數雙眼睛閃爍著希望與智慧的光芒,渴望能在這風雨飄搖之際為大明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眾多前來應試和自薦的賢才中,有一位名叫蘇瑾的年輕謀士脫穎而出。他出身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且對兵法謀略、天文地理、經世致用之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深入的研究。蘇瑾在朝堂之上,面對朱見深及眾大臣,從容不迫地闡述了自己對大明局勢的深刻見解和應對策略。他指出,大明當前內憂外患雖嚴峻,但只要能充分整合資源,發揮自身優勢,便能化險為夷。例如,在農業方面,可進一步推廣新作物的種植,並建立農業互助組織,讓有經驗的老農傳授種植技巧,提高整體產量;在工業上,除了加強監管,還應設立專門的工業研究機構,鼓勵工匠們創新,提升產品質量與競爭力。朱見深對蘇瑾的見解大為讚賞,當即任命他為內閣智囊,參與核心決策的制定。
還有一位名叫林淵的軍事將領,他身形魁梧,目光堅毅,在邊疆征戰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林淵在軍事考核中展現出卓越的指揮才能和對新型戰術的深刻理解。他提出應重新整合大明的軍事防線,根據不同地區的地理特點和戰略重要性,合理部署兵力,同時加強各兵種之間的協同作戰訓練。比如在北方邊境,設立多層次的防禦體系,利用神機營的火炮優勢在關鍵據點建立固定炮臺,配合邊軍騎兵的機動性進行襲擾和反擊;在沿海地區,組建專門的海防艦隊,加強對海岸線的巡邏和封鎖,與陸地守軍形成緊密配合。朱見深認可了林淵的軍事才能,任命他為北方邊防軍統帥,統籌北方邊境的軍事防禦與作戰指揮。
在這些賢才的輔助下,朱見深開始全面調整和細化各項改革措施。
農業方面,在蘇瑾的建議下,朝廷大力推廣農業互助組織“農會”。由當地德高望重、經驗豐富的老農擔任會長,定期組織農民進行集中培訓,分享種植經驗、交流病蟲害防治方法以及新作物的種植技巧。同時,朝廷設立“農業獎勵基金”,對那些在農業生產中表現突出、產量顯著提高的農會和個人給予豐厚的物質獎勵,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為了解決土地分配不均引發的糾紛,朝廷制定了更加詳細公正的土地分配細則,根據家庭人口數量、勞動力狀況以及土地肥力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確保土地分配的公平合理。並且,在各地設立土地仲裁機構,專門處理土地糾紛案件,由當地官員、鄉紳和農民代表共同組成仲裁小組,以公正透明的方式解決矛盾。
工業領域,按照蘇瑾的規劃,朝廷正式成立“大明工業研究院”。研究院匯聚了各地的能工巧匠、學者以及從海外聘請的技術專家,共同致力於工業技術的創新與改進。例如,在紡織業方面,研究人員透過對紡織機械的深入研究和改良,發明了一種新型的水力紡織機,大大提高了紡織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在金屬冶煉業,借鑑海外先進的冶煉技術,結合大明本土的工藝特點,成功研發出一種高質量的鋼材,這種鋼材不僅硬度高,而且韌性好,為製造更加精良的武器裝備和工業器械提供了優質材料。為了解決傳統手工業者失業問題,朝廷出臺了“手工業扶持計劃”。鼓勵傳統手工業者轉型,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市場需求相結合,開發具有特色的手工藝品。朝廷在京城和各大商業城市設立專門的手工藝品展銷中心,為這些手工藝品提供展示和銷售的平臺,同時給予手工業者稅收優惠和資金支援,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軍事改革在林淵的推動下加速進行。他首先對北方邊防軍進行了全面整頓和改編。按照新的防禦體系規劃,重新劃分了軍事防區,明確了各部隊的職責和任務。在神機營中,選拔出一批精通火炮操作和維護計程車兵,組成“火炮精英團”,專門負責大型火炮的操作和戰略支援任務。邊軍騎兵則進行了更加嚴格的訓練,重點提升他們的騎射技巧、機動性和協同作戰能力。同時,建立了完善的軍事後勤保障體系。在北方邊境沿線設立了多個大型後勤補給站,儲備了充足的糧食、彈藥、草料以及武器裝備的維修零部件等物資。並且,組織了專門的後勤運輸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