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作更輕鬆,糧食產量增加,這關乎民生根本;活字印刷術的改進,利於文化傳播,讓我大明人才更易培養。我大明若想長盛不衰,怎能固步自封,不接納這些能帶來改變的新事物呢?”
朱瞻基坐在龍椅上,思索片刻後說道:“鈺王所言有理,這些新的巧思若真能為我大明帶來益處,便值得去探索推行,眾愛卿莫要再多加阻攔了。”
有了皇帝的支援,楊英豪更加放開手腳去進行科技探索。他又開始琢磨起了在軍事上運用科技的可能,比如打造更先進的投石車,研究能讓箭矢射得更遠更準的弓弩等。
在打造新式投石車時,楊英豪參考了古代一些大型攻城器械的構造,又融入現代力學原理,提出增大投石車的拋射臂長度,改進投石的兜囊設計,讓其能丟擲更重更遠的石塊,而且精準度也更高。工匠們按照他的想法打造出來後進行試驗,果然威力大增,在模擬攻城的演練中,讓“守城方”壓力倍增。
對於弓弩的改進,楊英豪建議採用複合弓的原理,用不同材質的材料組合製作弓身,增強弓的彈性,同時最佳化箭矢的形狀和尾羽設計,使其在飛行時更加穩定,射程更遠。經過反覆測試和調整,新式弓弩問世,將士們試用後都誇讚不已,覺得若是運用到戰場上,定能大大提升明軍的戰鬥力。
在這忙碌的過程中,林婉清也時常陪伴在楊英豪身邊。她雖不太懂這些科技之物的原理,但看著楊英豪為了大明的發展如此用心,眼中滿是傾慕之色。她會在楊英豪疲憊時,為他遞上一杯熱茶,輕聲說道:“殿下,您這般勞累,可要多注意身子呀,婉清相信您做的這些都會讓大明越來越好的。”
楊英豪看著她,微笑著點點頭,心中滿是溫暖。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不僅是為了改變朱祁鈺的命運,更是為了讓大明在這歷史的長河中綻放出別樣的光彩,讓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
隨著科技探新的不斷推進,大明在諸多方面都展現出了新的活力。農業生產更加高效,文化傳播日益廣泛,軍事力量也得到了增強。楊英豪透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在這大明的土地上書寫著屬於自己的傳奇,引領著大明向著一個更加繁榮昌盛、充滿創新活力的未來邁進,而他與林婉清的感情,也如同這不斷發展的大明一般,愈發深厚且堅定,成為他前行路上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