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通道:“原來如此,遠古諸神的分歧,在於集權與分權。”
見仁子點頭沉思。
程信心道:‘這可不妙啊,集權與分權的矛盾,在領主宇宙就是在當前這個歷史節點進行了反轉。
這麼一看的話,天道的誕生目的,集權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集權,到了如今的時代,已經開始成為大勢。’
思索一番,程信認為,還是得從柔子和仁子兩人這裡尋找突破口。
‘道家講守中,儒家講中庸,這兩位是可以講理的,不似兼子那麼極端。
目前只能看緊了兼子,一有不對就說服柔子和仁子,再加上我能影響的小學派諸子。
兼子總不能違背大多數諸子的意見。’
仁子道:“神子以為,將來的諸神還會因集權與分權的分歧,爆發大規模神戰嗎?”
程信眸光閃動。
他道:“這是不可避免的啊,不過……”
仁子道:“神子啊,為何總是欲言又止呢?”
程通道:“仁子,矛盾源於立場,立場別於利益,利益由思想而變。
可以說,一切的矛盾,都來自於思想的差異。
這一點,您認同嗎?”
仁子若有所思,微微點頭。
程通道:“所以要想消弭未來可能的滅世之戰,您的肩上揹負著不可推卸的重任啊。”
仁子問:“還請指教。”
程通道:“要想消弭矛盾,就要儘可能地統一思想,以我觀之,百家之中。
比較適合作為基礎核心的思想,是道家的守中與儒家的中庸。
我認為,仁子和柔子可以分別以守中與中庸為核心,先將道家和儒家的思想進行整理。
再以此為基礎,融合百家。
推出一種可以包容百家的基礎思想。
創造出一棵以中庸儒家或守中道家為主幹,百家為枝幹的思想之樹。
有了這棵思想之樹,統一思想,方能太平萬世!”
……
仁子大受震撼,身處時代浪潮之中,他即便有著超然的智慧,也看不到程信能看到的遙遠。
這是時代的侷限。
他被說服了。
兩人一同拜訪了柔子。
柔子也被說服。
三人商議許久。
最終不得不向現實妥協。
單獨以道家守中或儒家中庸為思想之樹的核心是不現實的。
不但祖神們會反對,百家學派也會有阻力。
於是決定讓思想之樹的主幹,足夠粗壯。
以道家守中,儒家中庸,神家尊神,墨家中效,法家執中,兵家適度。
這六家思想為核心,共同塑造思想之樹的主幹。
這其中。
道家“守中”思想:
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指說話行事,不如保持適中,不可偏激。
儒家“中庸”思想:
儒家把“中”的概念引入社會倫理,將“中”作為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中庸”既是儒家一種政治主張、道德準則,也是一種以自然、人事的穩定和諧狀態為目標的社會理想。
墨家“中效”思想:
墨家思想中的“中效”,是指以大多數人的行為為準則,符合多數人認同的行為規範。墨子認為,如果有兩個人,一個遵循多數人認同的行為規範,另一個不遵循,那麼這兩個人中,遵循規範的那個人更值得尊重。
法家“執中”思想:
法家主張“執中”,即把握事物發展的度。韓非子說:“賞罰不信,則令不行。令不信則功不成。”法家認為,君主只有把握好賞罰的度,才能令行禁止,成就大業。
兵家“適度”思想:
兵家代表人物孫武在《孫子兵法》中提出了“適度”的中庸之道,他認為“過猶不及”,在處理問題時不能走極端,而要尋求適度,即在矛盾的兩個方面之間找到平衡點,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這五家所貢獻的,皆是對“中道”的解讀。
其實還有佛家,也有中道思想。
不過此時佛家還未在此興起,程信總不能自己代佛家發聲。
所謂“中道”。
各家各有偏向。
如道、佛等,更偏向於在觀念世界中消弭各種矛盾與對立。
儒、墨、法等偏向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