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十一一口便咬下一大塊,隨後慢慢咀嚼,細細品嚐其獨特的滋味。怎麼說呢,其實大部分昆蟲的口感都差不多,吃起來就如同吃荷包蛋的口感,因為昆蟲本身主要就是品嚐其蛋白質的味道,不過吃昆蟲又更像是在吃荷包蛋最外沿那層炸得焦脆金黃的邊沿,口感獨特,令人回味無窮。
此刻,陳十一完全沉浸在品嚐烤串的快感之中,臉上露出滿足的神情,整個世界只剩下他和這美味的烤串。
..
在日常生活裡,常常會陷入對食物評價的兩極分化。
有的人對榴蓮的濃郁味道趨之若鶩,有的人卻避之不及;臭豆腐在一些人眼中是街頭的美味小吃,在另一些人看來卻散發著難以忍受的氣味。
其實,很多時候,一道食品被認為是美味或者噁心,並不代表其本身就真的如此。食物的喜惡更多是來自於大腦的複雜判斷。
從人類生理需求的宏觀角度來看,含糖量高,或者與人類所需蛋白質結構相仿,以及與人體所需營養成分越契合的東西,通常吃起來就會感覺越美味。
這是基於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身體為了滿足自身的能量和營養需求而形成的一種本能判斷。
當然,這是從整體層面的概括,落實到個體身上,情況則千差萬別。一個人身體裡最缺乏什麼營養元素,他在食用相應能夠補充該元素的食物時,就會如同品嚐珍饈美味一般。
例如,當某個人已經連續幾天沒有進食,處於極度飢餓的狀態時,哪怕只是一碗簡單的白米飯,搭配上普通的辣椒水,他都會覺得這是世間少有的美味。
在那一刻,米飯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辣椒帶來的刺激,迅速滿足了身體對能量和味覺刺激的需求,大腦便向他傳遞出愉悅的訊號,讓他將這碗簡單的食物視作無上的美味。
而與之相對的,那些讓身體感覺噁心或者氣味巨臭的東西,其本身不一定就真的臭不可聞。
這背後的原因是大腦認為這種東西一旦進入身體,可能會讓身體的健康狀況變得更糟糕,所以才會在認知層面賦予它糟糕的感覺。
以日常排出的大便為例,大便是人體自身消化吸收後的二次產物,對於人體而言,它已經沒有任何營養價值,反而可能攜帶一些有害的細菌和物質。因此,大腦會自動給予大便 “臭” 和 “噁心” 的定義,讓身體在本能上就對其產生厭惡感,避免接觸。
然而,在蒼蠅的世界裡,情況卻截然不同。大便對於蒼蠅來說,卻是上好的營養補品。蒼蠅的消化系統相對簡單,這些經過人體二次消化的產物,其中含有的一些分解後的營養物質,對於蒼蠅來說簡直是天賜的美食。所以,在蒼蠅的感官認知中,這些大便並不像人類感覺的那般噁心,相反,在它們的 “味覺” 感受裡,這些大便或許就如同人類眼中的炸雞翅一樣香氣四溢。這鮮明的對比,充分展現了不同生物基於自身生理結構和需求,在大腦判斷下對同一種食物截然不同的喜惡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