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日記(2 / 3)

小說:最後的御者 作者:黯淡星月

藍圖室,主要用途是獲取生物藍本,

而在藍圖室的另外一側,我們則是利用 3d 列印的原理,建造了一座培養基,用以對藍圖樣本的 3d 列印。

在將這兩者組合之後,克隆儀成功問世,這一步進行的很順利,超乎我們所有人的意料,不過也在情理之中,畢竟不需要攻堅,只是把已有的技術組裝到一起。

接下來一隻可愛的兔子成為了我們的第一個目標,我們將它放入了克隆儀,第一步獲取藍圖很順利,我們的電腦上有著這隻兔子的所有資料,只是驚人的是,只是一隻兔子的儲存資料便達到了 1p,但在全世界科技的支援下,這點儲存量並不是什麼難題。

我們在培養基的列印倉裡,按照藍圖所示,放入碳,氫等生物組成元素,

在多次確認無誤之後,克隆開始,

我們很驚喜!

在培養基裡,兔子的原貌在一比一還原,但隨著過程的進行,我們的驚喜逐漸消失,

兔子沒有任何活性,甚至於它的任何一個細胞都沒有活性,我們只是克隆了一隻死去的兔子,

不,

說死並不準確,兔子的所有細胞並沒有任何曾活過的證據,

我們後又試了植物,依舊如此,我們克隆的好似只是披著動植物外殼的石頭。

不久,這個專案被迫中止。

我當時就有種直覺,一定是差了某種\"物質\",才會導致這種結果,

畢竟如果我們真的探明瞭所有物質,且還原了空間結構之後,按理說一定能成功克隆。

只是當時我無法判斷差了什麼,畢竟那臺成分分析儀已經代表了科技的頂端,任何元素都能被檢測出來。

如今我倒是知道差了什麼了,那就是規則,李達的三界論終究只是省略版,

在三界論中,規則的本質是物質密度小過界限的物質,密度太小,質量過輕,根本無法被檢測,但祂是切實存在的,

祂參與了生命的程序,祂融入了細胞之中。

由此所有動植物的生命來源便得以解釋,不同的規則融入了不同的成分,方才形成了不同的種類繁多的動植物。

而規則真正的具體存在形式究竟是什麼呢,

祂擁有極小的密度,極輕的質量,參考我的研究,更像是一種概念,好似程式設計師的程式設計一般,

滿足了條件 a 就會導致結果 b,

好比只有活著的動植物才有死亡的概念,而石頭等金屬,因為不滿足活著這一條件,自然也就沒有死了這一狀態。

因此,或許所有的規則以人類的認知來說,大致是一段具備著由 a 到 b 的概念。

在思考這件事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愛因斯坦的觀點,物質不能被加速到光速,但他自身所寫的相對論中,物質被加速到光速,甚至於超光速並不違背,

即使是在人類科技已經發展到了頂點的風嬰之前,也從未發現過達到光速的粒子,在此時我便有一種預感,或許當物質被加速到光速之後,它應該已經發生了質變,或許這時的物質應該叫做規則,。

參考于越小的粒子被加速的上限會越加拔高,而越小的粒子,質量也會越小,體積的本質是其內在粒子的活動範圍,

那麼如果單純以物理學的角度思考,當密度越來越小,若想滿足體積越來越大,那麼其內的粒子運動應該越來越快,

亦或者說,正是祂們所持有粒子能達到的幾倍光速,幾百倍光速,或者說真正意義上的無限速度,才導致祂們能近乎在同一個時刻影響著宇宙萬物,因為祂們的粒子能在一瞬間從這頭到那頭。

因此,本宇宙能超越界限的兩種方式,呼之欲出,

其一是達到黑洞密度,

其二則是達到光速。

而這,也是光無處不在的原因,只要在地球任何地方,滿足光所具備的條件,那麼光自然會產生,因為光早已把我們籠罩。

之所以黑洞才無法散發出光,大概是來到‘湖’外已經失去了能產生光的先決條件,

也就是不滿足 a,所以無法生成 b。

曾經的我思考至此,

另外一個疑問浮出腦海,人和其它動物為什麼差別如此之大。

人能輕輕鬆鬆在腦海中構造幾十上百種概念,甚至能從意識層面認知世界上的一切規則,

而動物卻不能,只是靠著純粹的本能行動。

如果嘗試著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