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繁華喧囂、車水馬龍的魔都郊外,有一片極具神秘色彩的特殊區域。
這裡,一棟通體雪白、線條簡潔流暢的立方體寫字樓鶴立雞群般立於中心最顯眼之處。
寫字樓四周,大片的空曠區域向遠處延展,其間零星散落著一些造型獨特、別具一格的建築,有的像是巨大的圓球形天體,在陽光下閃爍著奇異的金屬光澤,彷彿藏著無盡的宇宙奧秘;有的則似規整的長方體,冷峻而又充滿力量感,它們靜靜矗立,無聲訴說著這裡不凡的科研氛圍。
這片區域是一座與世隔絕的科技孤島,其外並沒有尋常的居民樓。
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寬闊平坦、規劃有序的交通道路,它們如同動脈血管一般,維繫著這片區域與外界的必要聯絡。
然而,一道道高聳堅實、壁壘森嚴的高牆沿著邊界蜿蜒而立,無情地阻隔了外界車輛窺探其內的可能,將這裡的神秘深深鎖住。
在唯一的入口處,一位身姿挺拔、站姿如松的軍人宛如鋼鐵衛士般持槍而立,他身著筆挺的軍裝,每一道褶皺都彷彿寫滿了堅毅,眼神冷峻而警覺,時刻掃視著周圍的動靜。
很多時候,僅僅透過站崗之人的這般姿態,便能讓人真切感受到這片場地非比尋常的規格,而此地有這樣一位真槍實彈、嚴守崗位的軍人,足以表明此處定是一處機要重地。
而在圍牆之外,緊挨著軍人所站崗的門禁旁,一塊橫臥的石碑昂然矗立,其上蒼勁有力地書寫著 “魔都科學院” 五個大字,就此揭開了這片神秘區域的面紗,讓人知曉這裡匯聚著頂尖的科研智慧,是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
在那棟立方體寫字樓的最高層,一間寬敞明亮、佈置簡約而不失格調的房間中,一位身著淺灰色便衣的銀髮老人正靜靜地站在一張寬大的辦公桌旁。
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可那一頭整齊梳理的銀髮卻散發著矍鑠的精氣神,他氣度不凡,舉手投足間盡顯大家風範。此刻,他目光溫和又略帶焦急地看著坐在辦公椅上的一位身著白色長褂的中年人,那長褂一塵不染,也映襯著主人對科研一絲不苟的追求。
老人略帶渾濁的眼球中,隱隱流露出的那一絲焦急神色,與他平日裡自帶的那種處變不驚、沉穩如山的氣度,此刻竟顯得有些格格不入。而這名老者不是別人,正是在科學界聲名赫赫的十一的導師 —— 王林。
王林,作為華夏著名科學家,在科技界備受尊崇,同仁們都敬重地稱其為 “王老”。
與其他同樣站在科學巔峰、擁有引以為傲科技著作的巨擘們一樣,王老早在 40 多歲時,便如一顆璀璨新星在科學界冉冉升起,展現出了驚世駭俗的科技天賦。
彼時,他潛心鑽研,率先攻克了利用場力控制高能粒子這一世界性難題,該項技術宛如一把神奇的鑰匙,真正叩開了實現核聚變電站落地的大門,為人類能源的未來點亮了希望之光。
也正是憑藉這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技術,王老不僅讓自己的科研成果榮登全球頂尖學術雜誌《自然》,更是在同年一舉榮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科學界的至高殊榮,他的名字隨著這項技術一同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成為科學界熠熠生輝的傳奇。
同年,王林憑藉此項跨時代的技術,當之無愧地邁入了世界名人堂,至此,他的名諱如同驚雷般響徹世界,為華夏科學界贏得了無上榮光。
即便日後,世界風雲變幻,在很多年之後,一場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風災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致使諸多核反應堆在混亂中流入大海,引發了不小的危機與爭議,但王老曾經無償公開這項技術,讓世間得以建起許多核電站,為全球能源發展做出的巨大功績,依然如豐碑般不可撼動,被後世銘記與敬仰。
此時,王老滿心關切地開口道:“徒兒,你是咋回事,聽你同事說,你最近好像在忙什麼實驗,搞得心力交瘁的,可別因為這樣子,搞壞了身子啊?” 那話語間的擔憂,如同暖流,緩緩流淌在這充滿科技感的房間之中。
他年過五旬時,毅然投身於神秘莫測的量子領域展開深入研究,憑藉著多年積累的深厚學識、敏銳洞察力以及無數個日夜的艱苦鑽研,論證得出了震撼學界的命運定理學說。
這一學說一經問世,便如一顆重磅炸彈,在科學界掀起驚濤駭浪。諸多業內頂尖人士紛紛研讀探討,他們驚歎之餘,更是大膽斷言:一旦人類能夠製造出理想中的超級計算機,得以精準掌控諸多繁雜變數,那麼預知未來將不再只是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