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十一之所以會如此這般詢問,背後其實有著諸多緣由。
此前,他長時間受周邊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思維彷彿一直被困在一層迷霧之中,不得解脫。然而就在這一刻,恰似一道曙光穿透陰霾,他的思維竟陡然突破了那層禁錮。
剎那間,自從踏上道觀這條路後所產生的種種奇異感受,如潮水般在他腦海中洶湧翻騰。
回想他剛來之時,放眼望去,周遭的一切看似平常,山依舊是那巍峨聳立的山,水依舊是那潺潺流淌的水。
按照常理,在陰天沉沉的天幕籠罩之下,山水本該蒙上一層陰森詭譎的面紗,散發出讓人脊背發涼的氣息。可奇怪的是,先前一路走來,陳十一全然沒有這種陰森之感。
常言道,心境決定景緻。當一個人心情愉悅的時候,哪怕是淅淅瀝瀝的雨天,也能瞧出幾分詩意,品出別樣的風味。
但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裡,陳十一此刻的心境談不上有多愉悅,也沒有什麼大悲大喜,平淡得如同無風的湖面。
陳十一小時候可是個十足的膽小鬼,恐怖片看多了之後,落下了不少讓人啼笑皆非的毛病。
晚上不敢關燈睡覺,稍有動靜就嚇得大氣不敢出,還時不時神經兮兮地檢視床底,生怕有什麼 “不速之客”。雖說如今的他早已不是小時候那個被鬼神之說嚇得瑟瑟發抖的孩子,可性格里的謹慎和對環境的敏感依舊保留了下來。
在這樣一個陰天,他獨自漫步在空無一人的鄉間小徑,兩旁是寂靜的山林,偶爾傳來幾聲不知是何種動物的叫聲。
換做旁人,或許也會心生怯意,更別提陳十一這個曾經的 “膽小鬼” 了。然而此刻的他,卻閒庭信步般自在。
這般反常的表現,怎能不讓心思敏銳的陳十一察覺到其中的不妥?
於是,在反覆斟酌、排除了自身主觀情緒影響的前提下,陳十一心中暗自思忖:自己之所以沒有產生恐懼或是其他負面情緒,緣由必定不在自身,而是來自外界。4
如此推理下來,唯一的可能就是這方山水本身蘊含著一種獨特的氛圍,它平和、安寧,驅散了陰天該有的陰森。而這一切疑惑,在陳十一望見前方那位老者的瞬間,找到了答案。
陳十一心中疑慮重重,待他問出心中所想後,便迅速收束心神,雙眸微微眯起,緊接著雙瞳精準聚焦,緊緊地看向前方那位神秘老者。
老者的面容乍一看與尋常七八十歲的老翁並無二致,歲月在他臉上鐫刻下了深深的痕跡,面板已然鬆弛,皺紋如同溝壑般縱橫交錯。然而,當目光觸及老者的眼眸時,陳十一不禁心頭一震,那雙眼睛宛如一汪澄澈的清泉,平和而深邃,與一般老者渾濁黯淡的眼眸截然不同。
而老者聽聞陳十一的詢問後,嘴角原本微微上揚的弧度稍稍擴大,似是對陳十一的問題感到些許欣慰,又像早已料到他會有此一問。
與此同時,也不知是不是陳十一發聲詢問所產生的聲波振盪,攪動了周圍原本靜謐的空氣,引得一陣微風憑空而生。
微風輕柔拂過,老者鬢白的山羊鬍隨之緩緩飄動,在空中翩翩悅動。
就在這一瞬間,一股和藹、慈祥的氣場從老者身上奔湧而出,將溫暖與善意播撒四方,讓旁人忍不住想要靠近,憑空就生出一種親近之感。
而這種源自內心深處的本能感覺,愈發讓陳十一篤定,那自山川河流間源源不斷傳來的深沉厚重之感,其源頭正是眼前這位不凡的老者。
...
在心理學與社會學交織的理論領域中,有個頗為引人深思的設想曾被鄭重提出:人的情緒,是一場無形卻有著強大感染力的風暴,能夠在人類彼此之間相互傳染。
這一理論並非憑空臆想,它深深紮根於我們日常的生活土壤之中,有著諸多常見且鮮活的事實依據。
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當一個人長時間與脾氣暴躁、動輒大發雷霆的人相處相伴,日子久了,潛移默化之下,這個人自身的性情也會悄然發生改變,逐漸變得容易急躁、愛發火,彷彿被對方的 “暴脾氣” 所 “同化”。
就如同很多陷入熱戀中的情侶,在經歷了數年如一日的長期相處磨合後,他們的性格竟會呈現出一種明顯的趨同態勢。原本性格內向羞澀的一方,或許會在開朗熱情的另一半影響下,變得更加外向活潑;而那個行事風風火火的伴侶,也可能因為對方的沉穩,漸漸增添了幾分從容淡定。
這些生活例項無一不在有力地佐證著,人類的情緒的確具備在同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