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三界(3 / 5)

小說:最後的御者 作者:黯淡星月

我就不多加贅述了,接下來就由我李達用白話文講解這篇飽受科研領域爭議的理論:

在十一學者的設定中,世界好比一個‘湖’,這裡的世界不止是我們的宇宙,而是泛指一切,十一學者認為存在著許多宇宙,

而我們,注意,這裡的我們代表了我們所處的宇宙,就相當於‘湖’中停留在某一層的物質,

同時這個‘湖’也和真正的湖一般,決定‘湖’中所處位置的是‘湖’中物質的密度,而我們的宇宙依據其自身密度,停留在這片‘湖’的某一層區域,這個密度和我們平時所知的密度不一樣,這是世界整體的密度,

在這裡,十一學者認為,世界的密度在一定時間區間裡是恆定的,因為我們的宇宙整體是一個封閉的系統,這就代表著,其內物質總量不變,

雖然此前研究宇宙應該是在擴大的,但由於宇宙自身的體積近乎無窮,且進展地十分緩慢,於是在短期內,宇宙整體質量一定,體積不變,那麼用宇宙的質量除以其體積,得出的密度是一個短暫的恆定密度,

為了便於分辨,十一學者稱其為界度。

我們的宇宙因為其恆定的界度,短暫停留於這片‘湖’的某一層位置。

‘湖’很大,這種大超出了一般意義的大,在我們的宇宙周圍,有著許多相同界度的宇宙,於是十一學者把這層區域統稱為生靈界,”

陳十一看著李達對自己理論的闡述,腦海中不禁浮現出當初構思這一理論時的那些日日夜夜。

自己常常沉浸在對宇宙奧秘的思索之中,試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解讀宇宙的構成與執行規律,這個將世界比作“湖”的設想,就是在無數次的推理論證中逐漸清晰起來的。

每一個概念的提出,每一個邏輯的推導,都凝聚著自己的心血,此刻看到它以文字的形式被一點點解讀出來,心中既有一絲欣慰,又擔心是否能被大家真正理解。

“不過我們的宇宙雖然對於龐大的‘湖’來說,界度是恆定的,但內部的物體密度卻是在不斷變化的,當我們宇宙中的某個物質密度不斷增加或減少,超過界度一定閾值,則會掉出我們的宇宙,落入‘湖’中,

或浮,

或沉,最終到達它自身密度適合的區間,

說到這裡,我們可能有些小夥伴已經看不懂了,但請原諒,我已經儘可能地用白話文給大家描述了,接下來我們繼續。

於是在這裡引出了三界論中一個重要的名詞,

相對密度恆定:每個宇宙相對於整片湖來說,界度不變,但各宇宙內的各種物質密度卻在不同的,就像我們的宇宙,雖然整體質量除以密度是一個恆定值,但內部的石頭,樹木,它們的密度肯定是不同的。

大家先消化消化,接下來我們將進行第二個重要名詞的引入。”

陳十一輕輕點了點頭,李達確實已經盡力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在講解了,只是這三界論本身涉及的概念太過抽象,想要讓大眾完全理解,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繼續往下看著,思緒也隨著文字不斷延伸。

“眾所周知,人們都認為黑洞之所以能吸收萬物,是因為其無比龐大的質量自帶的引力,

但十一學者則認為,在恆星轉化為黑洞之前和黑洞之後,

它自身的質量並沒有發生改變,既然質量沒有改變,那麼其自身的引力也不應該發生改變,

如果引力都沒有變化,為什麼轉化成黑洞之後,能將周遭物質牽引?

因此十一學者大膽猜想,

只能是因為其它因素使黑洞產生了巨大無比的牽引力,

而恆星在轉化為黑洞後,只有一個變數產生了變化,那就是它的密度。

最終,在三界論中,一個嶄新的觀點被提出,黑洞之所以能吸收萬物,是因為它的密度。

因為黑洞的密度超過了本宇宙界度太遠,甚至於遠遠超過了本宇宙所能容納密度的極限,

以至於我們的宇宙無法再包容黑洞,

於是黑洞塌陷了我們宇宙的壁壘,進入了‘湖’中,

而由於我們宇宙的壁壘短暫打破了一個空洞,所有密度超過界度的物體都會因為與‘湖’之間產生的密度差,從本宇宙掉入‘湖’之中。

所以對於十一學者來說,‘黑洞’能吸引物體,並不是因為它的引力,而是它將我們的宇宙砸出了一個‘洞’。

而在這段敘述中也引出了三界論另外一個重要名詞,

界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