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州吳王府李恪的書房,李恪獨自一人喝著悶酒,李寬的太子之位穩如泰山,自己鬱郁不得志。
自從岑文字被調回長安城任職,權萬紀調任吳王府長史,李恪就開始擺爛了,整日無所事事。
吳王妃:“殿下,您這是又何苦呢?仁兒年幼,還需要您教導。”
李恪:“愛妃,委屈你了,本王會振作起來的。”
一會兒王府下人來稟報說是權長史求見,李恪瞬間酒醒過來了。
權萬紀:“臣參見殿下和娘娘。”
李恪:“長史不必多禮,請起!”
權萬紀:“殿下,白日飲酒作樂,這可不是為王之道。”
李恪:“權長史,本王知錯了,就不必上報給父皇了吧。”
權萬紀:“哼,老臣一定會向陛下如實稟報的。”
李恪:“隨你便,不知權長史有何貴幹?”
權萬紀:“陛下御駕親征,遼東三國盡滅,一個月後班師回朝。”
李恪:“天佑大唐,父皇不愧是當年的天策上將,功莫大焉,為漢家兒郎一血恥辱。”
權萬紀:“嗯,陛下班師,將會繞道過安州,請殿下做好接駕準備。”
李恪一臉懵逼,父皇難道是要走水路班師嗎?否則不會過安州的。
李恪:“多謝權長史,本王一定在父皇面前好好表現。”
權萬紀:“孺子可教也,老臣告退。”
一個月後李世民帶著金德曼,長孫無忌,秦瓊,程咬金,尉遲恭,跟隨登州水師一路南下,先到登州,再繞道去安州,巡察江南,而李績和李道宗率領東征大軍走陸路返回長安。
房遺愛率領登州水師一路護駕而行,十天後就回到了登州。
程咬金吐了一路,發誓再也不要坐船了。
程咬金被留在登州休整,而李世民一行人馬不停蹄地趕往了安州。
安州城外李恪率領安州文武官員出城接駕,李世民主要就是來安州看望李恪一家人。
李恪:“兒臣率領安州文武官員恭迎父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世民:“恪兒請起,諸卿平身。”
李恪:“兒臣多謝父皇,請父皇入城歇息。”
李世民:“嗯,仁兒,來皇爺爺身邊一起入城。”
安州大都督府熱鬧非凡,李世民大宴群臣,大勝而歸,與民同樂。
李世民:“諸卿,滿飲此杯,為大唐賀!”
“為陛下賀,為大唐賀,祝願大唐江山永固。”
李世民:“恪兒,幹得不錯,朕一路走來,江南物產豐富,糧食產量驚人,功不可沒。”
李恪:“父皇謬讚了,兒臣和二哥比起來,自愧不如,如果不是他當年尋回了貞觀稻種,斷沒有江南熟,天下足的局面。”
說到這裡又不得不提李世民的無恥,當年占城稻試種成功後,把他改名成了貞觀稻。
李世民:“嗯,雖然是太子尋回稻種,但是試種稻種,推廣天下,這的確是功不可沒。”
李恪:“多謝父皇,兒臣必定盡心盡力,恪守本分,輔佐二哥拱衛大唐江山。”
李世民:“你能如此想,朕心甚慰,千萬別學老五那個逆子。”
李恪:“兒臣遵命。”
李世民巡視安州又破壞了蠍盟的事,他們千算萬算也沒想到,李世民會從水路班師回朝,這讓聖王恨得牙癢癢。
酒過三巡後李世民就帶著金德曼去就寢,劇烈運動,一番大戰後相擁而睡。
李恪在自己的書房輾轉反側,難以入睡,他的內心突然有了一個想法。
李世民此次來到安州,就只有一萬人馬,如果自己突然發動兵變,迫使他將皇位傳給自己,挾天子以令諸王,回師長安,逼李寬投降。
李恪的內心充滿煎熬,一方面對於李世民極為尊敬,另一方面對皇位的誘惑了,矛盾重重。
李恪最終還是下不了決心,只能目送李世民安全的回到長安城,其實他不知道的是,一切盡在李世民的掌握當中,一旦有變,程咬金將會率領登州水師兵發安州。
程咬金在登州修整,那是君臣二人唱雙簧,李世民故意留下他,以防安州之行有變。
貞觀十八年三月十日,李世民親率大軍回到了長安城外,李寬頻著大唐文武百官出城相迎。
李寬:“兒臣率文武百官恭迎父皇凱旋而歸,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