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澎湖列島(1 / 3)

澎湖列島,位於臺灣島西部的臺灣海峽中,因港外海濤澎湃,港內水靜如湖而得名。

澎湖列島居臺灣海峽的中樞,扼亞洲東部的海運要衝,被稱為“東南鎖匙”。

南宋在十二世紀中葉就已經對澎湖列島有正規的管轄,屬福建路晉江縣並派兵戍守。

邢承恩現在是這裡的長官了,澎湖也成了自己的治所。

仔細說來還要從十幾年前說起。

公元1171年,汪大猷出任泉州知州。

上任不久,一件比較頭疼的事擺在了他的面前。

一波面板黝黑的小矮人,經常騷擾泉州及福建沿海,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有如後世的倭寇。

不同的是,這幫海盜流寇不是來自北方的日本,而是來自南方的菲律賓。

雖然長得和明朝時的日本倭寇一般矮小,但是面板比他們黑多了。

他們叫毗舍耶人,又叫毗舍邪人,據說來自呂宋群島的米沙鄢族,身材矮小,面黑如漆。

他們行蹤無定,常乘舟往來海上,沒事就打打劫。

南宋時的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富甲天下,可比現在的上海,香港地位還高,自然成了毗舍耶人的重點關照物件。

他們還經常以臺灣地區的澎湖列島為跳板,向福建泉州進犯。

澎湖列島,在當時儼然成了毗舍耶人的海盜基地。

毗舍耶人劫掠財起物,比日本人的三光政策還狠,啥都不放過,百姓家的糧食、牲畜,盡是目標。

包括田裡的糧食,也收割打包。

而且特別對鐵器感興趣,只要是鐵的,甭管是菜刀,鋤頭,甚至門上的鐵門環鐵鎖,都不放過。

面對毗舍耶人的襲擾,汪大猷決定要給這幫毗舍耶人一點顏色看看,好好的來一次圍剿。

根據泉州地方史志,《泉州修城記》記載:知州汪大猷遣兵圍擊,俘敵400餘人,餘者被擊斃。

但是第二年,毗舍耶人又來犯我東南沿海,泉州在石獅設定水澳寨(永寧寨)以作防禦。

汪大猷覺得不行,如果不斬草除根的話,這幫流寇還是會回來。

要打海盜就必須拔了他們的老巢才行。

打聽到毗舍耶人老巢在澎湖列島,實際自唐朝末期到宋朝,就有漢人源源不斷移民澎湖列島,後面海盜來了,島上百姓也飽受騷擾,苦其久也。

汪大猷覺得要不把澎湖列島編戶齊民管起來,再派點士兵駐防,以徹底解決海盜問題。

於是汪大猷繼續派出軍隊,上澎湖列島打海盜去了。

這幫毗舍耶人平時搞個偷襲還行,但是遇上正規軍直搞老巢,比當年隋朝陳稜攻打流求王還不經打,被殺得稀里嘩啦。

汪大猷親自隨軍上澎湖列島踏勘,覺得風景不錯,山海相依,海天相接,風光旖旎,不愧為外婆的澎湖灣,於是就起名叫平湖。

覺得這麼好的地方可以讓一批士兵住下來,徹底斷了毗舍耶人捲土重來的想法。

順路還收拾了一番琉求盜匪。

於是下令新造房屋200間,讓上千士兵先住下來再說。

開始時是定期戍守,春夏派兵、秋暮迴歸,後面汪大猷覺得太麻煩了,兵士多有怨言,就改成了長期戍守,不用回來了,就在那裡待著。

沒事時耕耕田,有事時打打海盜。

慢慢的這些駐兵也在澎湖島繁衍開來。

根據《宋史》記錄則是:毗舍邪嘗掠海濱居民,歲遣戍防之,勞費不貲,大猷作屋二百區,遣將留屯。

後面南宋進一步明確,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今福建晉江)管轄,首次將臺灣地區的部分土地,明確為中國的郡縣之下。

而汪大猷的屯兵,也標誌著,中國政府正式在臺灣地區設立常年軍政機構的開始。

之前的官員都是遙領不來,最多到了泉州就不走了,這也是邢承恩之前來不了的原因。

官員一路路費自籌就夠傷的了,還要坐船出海?腦殼子壞掉了才來撒!

耽擱四個月買了人,搞了兩條戰船,邢承恩這才正式上任,沒兩條戰船鎮場子,怎麼能收服留屯之人?

別說屯田之人良善,這年月,說不清狼和羊。

海上之人,放下兵器就是商人,拿起兵器就是殺人越貨的海盜,海上屯田?史書美化罷了!

島上之人不是私鹽販子就是海盜,有事時打打海盜?把打打換成噹噹可能才是真實歷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