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存的七種筆記,其中《開封府狀》、《南征錄匯》、《青宮譯語》、《呻鋣吟語》、《宋俘記》五種筆記從不同角度記載了北宋都城陷落、宮廷宗室女性北遷及北遷後的情況,該書最大的特點是保留了宋、金雙方的記載。
也正因為靖康之難中,北宋後宮嬪妃、宗室婦女全部被擄往北方為奴為娼的歷史,既是南宋人難以啟齒的恥辱,也是激勵南宋人抵抗金兵南下的動力。
但對於南宋道學家來講,這場災難也給他們敲響了警鐘:在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南宋時期,金軍的頻繁入侵隨時都會使女性們遭到貞節不保的噩運。
,!
如何在戰場失利的情況下保住婦女的貞節成了道學家們關注的問題,他們捨棄北宋時期重生存輕貞節的觀念,提倡婦女捨生命保貞節,這種觀念也逐漸被士大夫們所接受。
經過道學家們的反覆說教和統治者的大力宣傳,到了明清之際,女性的社會活動和生存空間日益縮小,而標榜她們殉節的貞節牌坊卻日益增多,在生存與貞節之間,女性們除了殉節外已別無選擇。
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戰敗國的女性成為佔領者的戰利品和蹂躪的物件,她們不僅要承擔國破家亡的精神痛苦,還要承擔身體被辱的身體痛苦、受人歧視的心理壓力。
勝利者為了掩蓋暴行而篡改歷史,亡國者為了掩蓋屈辱而隱瞞歷史,被擄往金國的北宋后妃及宗室女性在歷史記載中就這樣被忽略了。
不能保家衛國,不能護衛妻兒,這樣的朝廷要之何用?
這也是邢承恩思想政治課主要灌輸給下邊人的思想。
邢承恩也沒指望他們從一開始就能接受明白這些,只要日日灌輸下去,不用擔心他們不能理解這些內容。
李六魁他們可能還會對南宋朝廷有些念想,但是這些少年人以後一定不會。
如果瞭解歷史的話,可以發現同樣一個民族,只要經歷三代人以上的隔閡,文化和身份認同就會越來越低。
好比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諸侯混戰。
但此時的老百姓大多都認可漢朝,都希望能匡扶漢室。
因此大多數諸侯必須打著漢朝的旗號,曹操甚至親自把漢獻帝接過來供養,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隨著時間推移,隨著老一輩人逐漸離去,老百姓對漢朝的認同度越來越低。
到了諸葛亮北伐時期,也就是僅過去了30多年,中國北方的百姓已經不再認同漢室,而是改稱自己叫“魏國人”。
何曾幾時,只要高舉“復興漢朝”的旗幟,就能一呼百應,但到了後來卻再也沒有幾個人響應。
諸葛亮北伐終究成為“知天易,逆天難”的絕唱。
再比如南宋初期,中原的老百姓大部分都認為自己是宋人,對燒殺擄掠的金國士兵有咬牙切齒之恨。
因此南宋剛開始北伐的時候,周邊百姓紛紛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年輕人也積極踴躍參軍,南宋軍隊幾乎不用擔心糧草和兵源補給的問題。
等過了30年,當南宋再度北伐的時候,已經沒有百姓再幫他們了,因為這個時候的中原百姓很多已經不再認可自己是宋朝人,對於這場戰爭他們大多袖手旁觀。
等又過了30年後,中原老百姓甚至都不再認為自己是漢人,他們以胡人身份自居,大量加入金國軍隊,幫助其一起攻打南宋。
導致這種身份認知變化的原因,跟制度和經濟關係不大,事實上南宋無論人均收入和制度水平均在金國之上,是時間改變了當地居民的認知。
由於年輕人是社會最活躍的群體,也是觀念轉換最快的群體,因此邢承恩更重視對年輕人的教育。
對李六魁等人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岳飛的經歷上面。
把宋朝官家的心思掰開了揉碎了說明給他們聽,就算他們以後真建功立業,不過是被宋朝官家忌憚。
金人都說岳家軍不可戰勝,但是趙構就是搞了個風波亭大捷。
你李六魁等人能比嶽武穆還強?
不怕被趙家人再來個什麼亭大捷嗎?
一邊是虛無縹緲名義上的官家,一邊是實實在在帶來利益的上官,誰對自己好大家心裡還是有點數的。
邢承恩來澎湖列島兩個多月,大家的生活已經開始好轉,再也不是之前姥姥不疼爺爺不愛的狀況,大家自然心向邢承恩。
總之各種話術加看得見的利益,在時間面前,這些人都將被收服,邢承恩算是徹底掌握澎湖列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