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就需要再進行一些處理,一般是固定放置半年不動,木材的應力就會自然消除。
這一步也是影響戰艦建造耗時最久的,就算再簡化流程這一步也不能省,否則別說下水了,船體結構本身就會鬆動或者散架。
除非技術進步,鋼鐵構件取代木質構件,歷史上鐵肋木殼船出現後,工藝才開始改變。
應力消除後,就是鋪設船殼,韌體、支撐橫樑、甲板等工作,之後就可以下水測試,合格後才開始桅杆鎖具軟帆的安裝,最後一條船就完成。
,!
得承認造船是一項極具技術的工作,小到一根麻繩、一塊木塊,為應適大海都有嚴格工藝,更不論龍骨、船體外殼等等製造工藝。
有水泥建設幹船塢方便了很多,張成直接建了八個,這是經過計算的。
鋪設好龍骨和肋骨需要放置半年,需要六個幹船塢輪換鋪設,這樣造船人員不需要等待。
留兩個幹船塢修理和機動用,後邊造船的人員多了再考慮擴大。
玩紅警的都知道六個軍工廠比一個軍工廠出坦克快!
桅杆張成大匠設計出了鐵箍方案,這樣不需要找整根大料做,這樣造船能快許多,就算桅杆斷了也好維修。
王海等人也反映大飛在臺灣海峽穩定性要比千料大船好,張成最終決定直接建造六艘大飛,有現成的大飛在,造船人員們可以實物觀察,真需要的話邢承恩允許他們拆解研究。
雖說缺船,可是邢承恩也知道技術研究需要投入,這方面不能省也不能湊乎。
張成大匠已經有了安排,計劃先建造大飛,把人員先培訓出來,他只帶了一個匠營,透過建造大飛,先讓船匠們熟練建造工藝。
造船工程龐大,涉及事項繁多,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學徒自然學的慢,有實物操作才能成為熟手。
熟悉之後,就可以放手以老帶新完成建造任務,這樣保證大船的建造後,張成準備抽調人手實驗性質的建造一艘飛剪船。
吃透飛剪船的技術之後,就可以批次建造飛剪船,剛開始可以小一些,以後再逐步加大噸位,完成飛剪船的列裝。
至於風帆戰列艦,那是之後造船人員大量培訓出來之後才考慮,那些大傢伙建造時間論年算的,現在根本無法滿足。
南宋造船富人出錢,窮人出力,販賣瓷器和絲綢,換回香料、藥材、木材、玉石、珍獸等等,只要回來,便可獲利十倍以上,如此合作,大家發財。
官府如當車之臂,根本攔不住,或者說官員也是利益鏈上的玩家,根本不想攔。
船工很難買到,邢承恩只能自己培訓,流民中一些人會成為學徒來船廠工作。
真正造一艘大船十個月就夠,前提是有工人,有物料儲備,有場地、有裝置。
所有準備過程可能需要兩年,甚至更久,比如造船木材需要陰乾十年甚至二十年。
鐵工作坊、索工作坊、漆工作坊、櫓工作坊、木工作坊、帆布作坊、工人宿舍等,這是一個系統工程。
造船涉及到三十五種工匠,近兩百種材料,這需要很多配套設施跟上,註定是一個過程緩慢、燒錢痛苦,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現在造船廠看上去就是個亂糟糟的露天工地,還有三十多間大小作坊和倉庫。
包括鐵工作坊、木工作坊、漆工作坊、索匠作坊、櫓工作坊、艌工作坊、帆篷作坊的規劃都要做好。
邢承恩讓王進找人負責船廠管理,管理幾百人這種事,看似簡單,實際一般人幹不了,即要保證船廠正常運轉,還要保證幾百僱員吃喝接撒順利。
另外還要管錢,管理採購,還要應付各種瑣事等等。
大匠只能負責造船,這是技術工種,管理就不行了。
頭疼!
邢承恩這段時間化身裝卸工,裝沙土,放石塊,有邢承恩這個空間外掛,很多工具都省了,建造進度飛快。
工人們化身二當家。
從跪地驚呼神仙,到又昇仙了,最後出來看上帝了。
……
碼頭和船塢建設好了邢承恩甩手走人,魔幻版搬運工正式下線,邢承恩轉身去了工匠組搞水利機械去了。
有鋼鐵之後匠人們製作出來的齒輪耐久度得到提高,利用水利傳動建成離心機可以更方便分離白糖。
水利磨坊等利用水力的工匠作坊也建造完成。
一些簡單的水利機械匠人們就能完成,玩水力發電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