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鄉鎮(2 / 3)

!”

“王大哥,這塊急不來,第一期的學員也快畢業了,先讓他們代理著試一試,後邊會好的。”

邢承恩去年辦學就準備有短期培訓班,一些有經驗的上了年紀的人都被塞進去了,只是處理一下日常事務的話應該問題不大。

大宋朝的時候,官就是官,吏就是吏,涇渭分明。像縣衙的司房,捕頭等,甚至衙役之類,連吏都不是。

而什麼里正,保正這些鄉村主管,也不是官,純粹是宗族推選出來的。

,!

可是如今,琉求所有的吏員,竟然全部算是官身,升遷之路全部打通。為此,曹魏時的九品制度,被邢承恩改成了十品制度,多了一個“十品”。

鄉村,更是設定了鄉村公所。一千戶到兩千戶設立一鄉公所,置鄉正一員正九品,鄉丞一員從九品,司婦使一人,正十品,治安使一人,正十品。

鄉公所只有四個官員,卻協助縣衙徵稅治理,保境安民。

但這還不是最小的官衙,最小的官衙是村公所。

一百戶到兩百戶設立一個村公所,置村正一人正十品,治安使一人從十品,司婦使一人從十品。

司婦使是監管生育,打擊溺嬰的女官,所以必須已婚已育的女子擔任。

俸祿方面,最低的從十品,每季度一貫,能養活一家幾口人,到了正九品的鄉正,每季度三貫,已經能讓幾口人過的比較豐裕了。

邢承恩的厲害之一,就是打破了皇權不下鄉,透過設定鄉村公所,徹底讓君權掌控了基層。

漢朝之後的鄉村之長,並不是朝廷委任的官員,而是地方宗族和鄉紳勢力的代表。

所以,往往鄉村之長,也是族長,地主。

這使得鄉村之長為了宗族和地方利益,往往挾裹“民意”和縣衙對抗,甚至多次出現鄉村之長消極徵稅,抗稅,帶領百姓驅逐衙役的事件。

這極大的損害了國家的動員力,以及政令的執行度,無法有效掌控基層,讓看似強大的帝國,成了泥足巨人,再也難以具備秦漢那樣的動員力。

邢承恩等於是將官吏打包變成後世的公務員,俸祿全部走國家財政。

至於邢國舉等人所說的會成為財政負擔完全是鬼扯。

以宋朝為例,雖然一個縣的官員只有幾個人,看似很少,但不算官員的皂隸等小吏,都是要吃飯的,怎麼辦?截留稅款,勒索小民,額外徵稅。

各級官員為了養活屬員,就有藉口貪墨公款,招權納賄,導致吏治更加敗壞。

結果,得利的官吏,是宗族勢力,被損害的反而是國家和百姓。

歷代不缺有識之士,難道真的看不到麼?也不是。很多官員看到了,但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不會提。就算皇帝推行,他們也會反對。

很簡單,物以稀為貴嘛。倘若官員數量稀少,那麼他們的官位才更加寶貴,更有撈錢的法子。

倘若廣大吏員都變成了官,他們的優越感就大打折扣了。

邢國舉等人擔心以後士大夫階級可能會有牴觸,邢承恩說我直接自己培訓一批人出來,現在的學校就是為將來準備的,沒有他們咱們一樣有學生施政,看不慣都回家教書去吧,政事他們可以不用操心,我看到時候他們真能忍的住。

同時設立三級學堂,取代宋朝的私塾和書院。並規定,每個村設立村學堂一所,凡是五歲以上十歲以下的孩童,無論男女,必須進學。

村學堂暫設教師一人,學制四年,主要教授百家姓,千字文,農曆,以及還未編寫的《華夏簡史》,《華夏地理》,《算術》《自然與格物》,未來還會有更多學科補充。

每鄉設立鄉學堂一所,學制三年。淺學經史子集和六藝,六藝中的數,騎,射為必學,考試不及格的,不予畢業。

各縣設立縣學堂一所。考試入學,學制三年,教授經史子集和六藝,騎射由軍士教授。畢業成績優秀的,授予秀才功名。

秀才可以參加科舉,參加武官考試。透過科舉的,授予文士;透過武官考試的,授予武士。另外規定,軍中具有銳士以上軍銜的,也授予武士稱號。

無論文士還是武士,統一稱呼為“士”。

士,就是邢承恩未來的統治中堅,但士也要繳納賦稅。

邢承恩把武人的地位提高到和文人一樣平等的舉動,讓王進等人激動不已,就是邢國舉頗有微詞,不過這一年下來,也就慢慢習慣了,後來就不說了。

參加完科舉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