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種田(2 / 3)

也沒有航海冒險的動力。

簡單地說,因為農業水平太高,古代中國就有了路徑依賴,而農業水平極低的歐洲反而拋棄農耕文明沒啥阻力。

同時期歐洲沒有掌握液態鐵煉製技術,即使不惜成本將鐵塊打造成盔甲也只能做成笨重的板甲,但是掌握了液態鐵煉製技術的古代中國卻可以輕而易舉大量打造輕便的鎖子甲、鐵手套。

在北宋與金國作戰中已經出現最強悍計程車兵可以身穿三重甲(最裡面是皮甲,然後是鎖子甲,最後是鐵甲),戴上鐵手套去衝鋒陷陣,這樣計程車兵如同一個人形的坦克,普通兵器根本就無法對其造成傷害。

,!

有這樣裝具的蒙古軍隊對於鐵器都無法普及的歐洲軍隊而言簡直就是降維打擊。

一個種子產出比只有1:5的農業社會是根本無法養活一支數量較多的脫產職業軍隊的,所以13世紀之前的歐洲戰爭其實就是少數貴族的競技場,其餘計程車兵不過是剛剛從田地裡拉出來的農民,沒有任何訓練,只能扮演打醬油的角色。

同樣,因為農業產出太低,國王也很難積蓄足夠的軍需,也只能打短平快戰爭,無法長期持續作戰,所以十字軍東征是斷斷續續的。

所以在蒙古西征戰爭中,屢屢出現蒙古軍隊誘敵深入,而歐洲軍隊屢屢中計輕敵冒進,被蒙古軍隊在選定戰場全殲,不是這些歐洲軍隊統帥無能,是手裡沒糧,不冒進拼死一搏,多拖一段時間,糧食耗盡了,軍隊不攻自滅。

但是歐洲地廣人稀,華夏正相反,再精耕細作,農民還是過的苦,宋朝經濟發達,大量的無地人口從事其他產業,邢承恩看到了更多的可能,首選就是搞海外殖民。

邢承恩未來唯一憂慮幹不過鐵木真的可能就是馬匹,自己沒有優良的養馬地。

養馬為何需要優良的養馬地?

很多人有誤解:馬只要喂草不就可以了嗎?草不是到處都是嗎?養馬是很簡單的事情。其實,這大錯特錯。

首先,馬是食草動物沒錯,但是馬的消化能力很弱,因為馬不像牛一樣會反芻。所以,養馬想一次餵飽幾頓不吃,那是不可能的。

歷史上也有類似記載:“大中祥符六年二月二日,牧制置使言,淳澤並諸處馬監,每冬寒至,春草未出時,馬在野,多因草少,致成瘦弱。”而馬一瘦弱就幹不了活了。

其次,馬的胃口很大。

上世紀華北農業境況的資料,華北地區馬騾的主要飼草是玉米葉,一匹馬一年的需求量大概是3650斤/頭;而牛的飼料就比較寬泛,麥秸、高粱杆、粟杆皆可,一年也就2920斤;雖然驢和馬一樣,也不反芻,但是一頭驢一年需求的草2190斤,比馬少多了。

第三,馬不能光吃草,還得喂糧食,特別是乾重活時,戰時的戰馬就更不用說了,幾乎“一日三餐”都得喂糧食,甚至普通百姓都吃不上的豆料。

民國時期對河北清苑的農村調查,一頭乾重活的驢,一年得喂高粱36石,而馬匹更是驢的三倍(122石)不止,所以在馬匹失去軍事作用以後,它的歷史使命也基本終結了。

第四,馬除了平時飼養成本高以外,即使沒啥重活,和平時期也會發生意外。

比如饒州“所蓄牝牡馬五百六十二,而斃者三百十有五,駒之成者二十有七”562匹馬死了315匹,小馬駒活到成馬就12匹。

有一種觀點說,宋朝養馬不行,是因為搞國營,如果私人養馬就好了。

那麼,如果馬監不行,真讓私人養呢?

宋朝曾鼓勵民間養馬。《宋史》記載:“元豐三年春,以王拱辰之請,詔開封府界、京東西、河北、陝西、河東路州縣戶各計資產市馬,坊郭家產及三千緡、鄉村五千緡、若坊郭鄉村通及三千緡以上者,各養一馬,增倍者馬亦如之。”顯然,城市戶家產要達到三千貫,鄉村五千貫,這才養得起馬。這要求顯然是比較高的,普通農戶根本養不起馬。

再說,養馬需要大量的土地,宋朝群牧司言:“馬監草地四萬八千餘頃,今以五萬馬為率,一馬佔地五十畝。”而五十畝地,差不多是一箇中上等五口之家的水平了。因此,民間養馬僅限於想象。

所以,馬匹的養成絕對需要一個優良的養馬地,雖然不能解決喂糧食的問題,但最起碼其他條件是基本具備了。

所以邢承恩才對濟州島念念不忘。

濟州可不是個小島,它是高麗第一大島。

放在中國也是僅次於琉求和海南的第三大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