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人性最大的惡(1 / 2)

第9章

因為有了父王把關,朱慈灶修改教材容易很多,但也只限於小學,因為初中教材會增加很多科目,比如歷史對大明的評價,又比如地理,後世很多地名與現在相差甚遠,最難是政治,生物和物理化學,政治難在朱慈灶不一定能總結大明政治狀況,生物物理化學難在這個時空沒有實驗材料和裝置,甚至於沒有實物對照。

當然,那是幾年後的事,現在,小學三年級教材已經修改完畢並交給劉大伴負責大規模印刷,義學堂內有印刷廠,雕版與活字並用,劉大伴負責監督雕工刻字和排版,至於具體印刷,現在全部利用晚間和旬假抽調年長學子免費幫忙。

這是一項大工程,全校目前一萬多學子,等於每冊最低印刷量為兩萬冊,所以義學堂為此擠出一棟教學樓專門負責印刷裝訂教材。

但即使如此減少開支,義學堂光書籍本子開銷也如吞金獸一般,據劉德不完全統計,一年時間此項耗資達十萬兩白銀之巨。

不做不知道,做了方知興辦教育有多艱難,吉王府真正的存銀其實不多,自王府開始大規模購糧後,本是魚米之鄉的湖廣糧價硬生生被拉昇到三兩紋銀每擔,每擔稻約合一百五十斤左右,每擔稻合十鬥百升,目前就食于吉王府老幼流民超過十五萬,按照每人每天消耗一升谷計算(稻穀出米率最多百分之七十,不見葷食飯量大),每日耗谷一千五百擔,每月耗谷四萬五千擔,每年需要五十四萬擔稻穀,按照目前糧價光糧食一項開支需白銀一百六十二萬兩。

這還不包括衣服鞋帽和其他開支,特別是義學堂一日三餐,每旬一葷,每年四套衣服,以及消耗的筆墨紙硯費用。

如果流民僅僅止步於此吉王府還能堅持幾年,可隨著北方氣溫驟降又大旱連年,西北叛亂越演越烈,南下避禍乞食的流民越來越多,加之湖廣其他各地官府有意把流民往長沙府趕,所以…

朱慈灶用手指揉著生疼的太陽穴搖搖頭,他承認他失算了,他小看了各地官府的無恥底線和北方局勢惡化程度。

原本他只准備招收幾百個適齡兒童慢慢培養,收容個幾千流民興辦工業自給自足。

可各地官府,特別是湖廣各地官府有意散播長沙吉王府救濟流民的訊息。

千萬不要以為明末的藩王有多大權利威望,特別是像吉王這樣安份的藩王,按制吉王可領祿米兩萬石,吉王妃,側妃,世子及其他子女,甚至於吉王一脈歷代分支降爵的鎮國輔國等將軍每月俱有祿米錢糧。

可實際上,地方官府能拖便拖,能省即省,一遇天災便扣祿米不發,風調雨順年份能發十分之一便是恩德。

這樣苛待宗室從明朝中期便成為慣例,加之皇帝預設此潛規則,各王府很多分支或者庶出子孫淪到乞討為生地步,這也是朱由楝王令一出,各房子孫,特別是遠房子孫踴躍報名入學甚至於做工,因為可飽食。

所以,各地藩王才熱衷於兼併土地,因為飯碗只有捧在自己手裡才安心,當然,經過六代吉王慢慢積累,王府在長沙一府十一縣(長沙縣,善化縣,湘陰縣,湘潭縣,瀏陽縣,醴陵縣,寧鄉縣,益陽縣,湘鄉縣,攸縣,安化縣),有上好水田一百餘萬畝,加上無數投獻掛靠田產,入秋後會有十數萬擔佃租入庫救一時之急。

朱慈灶現在最後悔是沒從後世帶回些雜交水稻,玉米,紅薯,馬鈴薯等高產種子,因為朱慈灶小時候根本沒關注過大明的農業狀況,自去年迴歸大明後,他不止一次巡視王田,他發現這個時空的水稻枝繁葉茂有一人多高,因為稻葉茂盛多生蟲疫,稻杆過高遇風倒伏嚴重。

還有後世被吹上天的玉米馬鈴薯,這個時空湖廣早已經不是稀罕物,但玉米杆只拇指粗細,玉米棒也大多瘦癟不堪,至於馬鈴薯,莫說畝產萬斤,連千斤都不足,而且基本上是雞蛋般大小。

所以,朱慈灶雖然大力推廣,但據各王田莊頭伴當稟告收成,靠玉米馬鈴薯解救流民無異於異想天開。

可問題是,自從那次偶爾開啟天門之後,這一年時間無論他如何依葫蘆畫瓢,無論他如何修煉領悟都無法再次開啟天門,好在無心插柳之下那個收納法越發厲害,收納空間越發廣闊,修建橘子洲防水堤時,因為採石場在湘江下游,秋冬季節水量變小,所以運送石材變得異常緩慢。

心急的朱慈灶趁夜色四下無人用了幾次收納之法嚇了他自己一跳,因為他發現如山的石頭被他揮手收納袖中,而後回到橘子洲工地揮出後,那堆石頭修好了兩里長堤。

後來再修煉幾個月,他發現收納之法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