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理論上來說,火槍火炮是最容易製造,火炮就一根半空心鐵管加一個點火眼,火槍多加一根木託把手。”
“那麼,大明從火器獨步天下到落後西方差的是什麼?”
“是精益求精之精神。”張鐵蛋輕聲道。
“張學生說的很對,大明火器之落後在儒家之守舊,連本朝火器專家宋應星畢懋康都喜歡春秋筆法,什麼一炮數十里,數十里到底是多少米,是最大射程還是有效殺傷距離,又說打放極準,所擊人馬洞穿,到底如何準,憑什麼準,多遠距離人馬洞穿,能透幾層甲,”
“事實上,不光火器書,只要是儒家所撰之書皆喜歡春秋筆法,像什麼食譜,鹽少許,少許是多少?又像什麼追敵數千裡殲敵數萬,就不能有個準確數字嗎?”
“你們鑽研的是科學,是學問,科學之態度乃精益求精,就比如這兩張火槍圖紙,張學生標註槍托一尺,孫學生標註一尺五,”
“你們不能看我做了些訓練木銃就毫無懷疑加入肩託,他的作用是什麼?”
朱慈灶看倆人紅著臉不吱聲便做了個後世打槍動作道:“大明火銃用的的手託,手託容易抖動難以瞄準,所以才需要肩託頂在肩膀上增加穩定性,有了穩定性才能精確瞄準目標。
但是,肩託該留多長?什麼長度最容易掌控最穩定?最容易瞄準?甚至於最舒適,最符合配重比?最符合黃金分割定律?
這便是你們研究學問該鑽研的,你們得去找軍人計量平均身高平均臂長,有了大量資料你們才能把肩託長度定出來,以此類推到槍管長度,整槍長度,加上刺刀的長度,再最佳化重量,增加耐用度和可靠度,
科學研究容不得一絲馬虎,這便是大明為什麼會落後西方之處,同樣的一根半空心鐵管,大明上至士大夫下至軍民沒人想過改進它,但西方之人集數國之力數百年堅持不懈的研究改進,
趁著現在東西方差距不算太大我們還有時間追趕,若真的到了人家不用風帆可以傲遊五湖四海,不要馬拉可以日行千里之時,我漢人百姓便是待宰羔羊,待番邦之人真的做到能一炮轟擊數十里之時,待他人設計出不懼風雨之槍炮甚至於連珠槍炮之時,人家來幾條鐵甲海船架幾門巨炮便可征服…”
朱慈灶沒具體指導該如何改進槍炮,他這番廢話也不知道能不能起效果。
至於火器專業學生如何進修自學?那得感謝國家夾帶的大批同時期東西方火器資料書籍。
科學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走捷徑,事實上,這批設計到方方面面的資料很多已經走了捷徑洩露後世天機。
就比如冶煉鋼鐵技術,從去年這批大學生拿到資料教材後,只短短三個月時間,一直進展緩慢的王府鐵廠便煉出獨步天下的精鐵。
像機械專業,已經有大學生依葫蘆畫瓢做出初級軸承齒輪螺絲並開始應用,湘江兩岸十數座水利碾米場,換上初級軸承和齒輪裝置後,加工廠現在竟騰出一半水碾子外接碾米業務。
鋼鐵是工業之母,有了優質鋼鐵,很多東西便超過了朱慈灶的預想,特別是軸承齒輪螺絲的問世,這幫少年天才便天馬行空的開始鼓搗出無數的東西。
大明崇禎十一年二月初三,第一輛使用軸承的馬車問世了。
三月初九,有人從教科書中飛梭簡介成功改造了織布工藝。
三月末,集十幾個專業學科數百大學生合力升級改造了王府鐵廠。
四月初九,有學生依葫蘆畫瓢造出了第一臺能持續噴強氣流的蒸汽機,此蒸汽機可以燒一切可燒之物產生蒸汽,利用強氣流動力原則上可帶動任何工具。
三月初一,義學堂發行了第一期《義學旬報》,為了表示對旬報的支援,朱慈灶校長破天荒題了報名,又親手寫了:為什麼我們只出現過一次百家爭鳴。
朱校長寫道: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為什麼只在戰國晚期出現過一次百家爭鳴,為什麼百家爭鳴會出現如此多思想家和學派,為什麼我們只選擇一家而摒棄甚至於打壓其他學派思想。
戰國末期,飽經戰亂的中華大地湧現出以道家為首的自由學說,而後出現的墨家,儒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兵家,醫家,小說家…
先說法家,大秦地處苦寒之西錘,天時地利人和皆處於下風,但一統六國者乃西秦也,為什麼是西秦而不是地處中原之趙魏韓,為什麼不是最為富庶的東齊,更不是國土最廣兵力最多之南楚。
這功勞便是商鞅入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