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人心便是如此,如果帶著疑惑而來則眼中全是疑惑,因為結果不重要,符號心目中設定才重要。
果然,離大殯還有三四天,突然報喪官從碼頭傳報:石砫宣撫使馬祥麟,大明一品誥命夫人,忠貞侯,太子太傅,中軍都督,徵東將軍秦良玉秦將軍前來弔唁…
“一個朝廷將軍擅離職守,一個藩王私結手握重兵將軍,大逆不道,大逆不道啊!”宗正氣急敗壞罵道。
可吉王府不但不遮掩,而且派出隆重的學生儀仗隊去碼頭迎接,世子朱慈灶更是出大門外親自跪迎手握重兵的秦良玉。
剛把秦良玉請進吉王府大門,碼頭又來報,酉陽宣撫使來弔唁,酉陽土司兵也參加過渾河之戰,也數次為大明南征北戰,所以朱慈灶也接收了不少酉陽土司遺孤。
沒多久,重慶府,湖廣行省很多手握兵權的將軍或親自到訪,或排家中子弟前來弔唁。
而後是各地行商代表,工地大家族,甚至於大明官吏,整個一天時間,前來弔唁的絡繹不絕。
至第二天,吉王府門外開始排起長龍,無數流民手捧一支香排隊進府叩拜,有些百姓更是號啕大哭傷心不已。
自從流民准許進殿弔唁後,三天三夜,一直到出殯之時還有延綿不絕的人流等著進香磕拜。
冬月初七,吉王出殯,按照生前遺願:薄棺薄葬,一切從簡,望從橘子洲大橋走過,葬於嶽麓山音樂學院左近。
世子朱慈灶完全按照吉王遺願,所以連法師吹鼓手都不請,而是由他的學生音樂學院學子演奏他親創作的《大明魂》。
冬月初七黎明時分,由各學生組織選拔的抬靈方隊,各軍官生選拔的護靈方隊,各學生組織的護送方隊,及自發而來的流民站滿王府大門,站滿靈柩經過的每一個路口。
卯時三刻,隨著城牆轟隆隆炮響,各排練好的方隊有序進入靈堂大殿。
朱慈灶披麻戴孝悲嗆的揮揮手道:“起靈吧!”
“抬靈隊就位,”
“樂隊預備,”
“引靈方隊就位,”
“起靈,”
諸多學子雖然年少青澀,但一切井井有條,一切肅穆莊重。
沉沉的哀樂奏響,王妃嚎哭著抱住棺木緊緊不願意鬆手,府中女眷更是哭的悲天蹌地不能自已。
起靈了,走最前面是軍校生中成績最優異長的最標誌的朱慈燦,他是第一代吉王朱見深的兄弟分支子孫。
但現在,他代表吉王衛引靈方陣領隊。
朱慈燦今年二十歲,他身材高大挺拔劍眉星目,身穿軍校短裝制服,腰扎黃牛皮腰帶,腳套高幫皮鞋,手上拿的是一把細刃指揮刀。
跟在他身後的二百名引靈隊排成四列,每列五十人,全都是精裝的少年,身上衣裝也一般無二,只是他們手上拿的是火銃,帶著刺刀的真火銃。
引靈隊身後,是抱著靈牌的世子朱慈灶,朱慈灶身後是拿著靈幡的庶長子朱慈煃,朱慈煃身後是吉王子嗣和家眷。
家眷身後是二十四人抬靈隊,他們身高平齊孔武有力,身上也穿著軍裝。
靈柩兩邊,沒邊是兩列荷槍實彈的護靈方隊,靈柩的後面同樣是四列兩百名荷槍實彈的軍官生。
這些穿著閃閃發光高幫皮鞋的學生邁著整齊的正步,緩慢的走上吉王朱由楝一生未踏足的橘子洲大橋,兩岸的炮聲一聲接一聲轟鳴,整個長沙府城都被這肅穆的氣氛感染。
長沙城頭站滿了各色人頭,大橋兩邊站滿了流民人牆,這些黑乎乎的流民人牆從臨湘門一直延伸到河西嶽麓山。
宗人府宗室,各地藩王,前來弔唁的秦將軍和其他官吏,商賈代表,各縣大戶鄉紳慢慢的跟在護靈隊身後。
縱使來自京師的宗室和太監再不憤又如何,吉王世子就這麼大咧咧的,毫不隱瞞把收買的流民人心放在明面,把義學堂軍事實力放在明面,他私結大臣將軍放在明面,甚至於把有關聯的各省商賈各地鄉紳放在明面。
吉王朱由楝就葬在音樂學院後山,如果在天有靈,他一睜開眼就可以看見他一生熱愛的音樂和自己親手培養的這幫學生。
大喪過後,世子沒有遵守守靈三年古制立馬投入他的教育事業,他甚至拉上已經孕顯的世子妃天天去學院上課。
一刻似乎都回歸正軌,一切其實已經重新開始。
一個全新的時代,一個屬於朱慈灶的時代已經開啟。
因為有了這幫大學生協助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