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朱慈灶一指農田插好的禾苗道:“真正的學問家農業家會從催芽,育秧,田間生長開始觀察,何時需要施肥,何時需要灌溉,何時需要曬田,何時需要除草,待到禾苗結穗,他們會挑選優先成熟品種,挑選穗長飽滿品種一代代選育,”
“最後,生長週期最快品種成為早稻,抗旱抗高溫品種成為晚稻,產量最高品種成為中稻,甚至於,他們會去深山老林尋找野生水稻做父本,野生父本和本地母種雜交,會培育出畝產十石甚至於十幾石的超級雜交水稻…”
“先生,水稻雜交是什麼?”錢梅花好奇的詢問。
“雜交是利用原始野生水稻優良基因和本地高產水稻楊花期結合雜交改良出的新品種。”
“那如何做?”
朱慈灶對這個真的不熟,好在為了這次巡視他昨晚看過農書,所以他回答道:“同學們,你們在初中生物課學過植物開花都需要授粉才能結果,水稻雜交是一行父本五到十行母本,在揚花期經過風吹或者蟲授,又或者人工用繩子拉動花粉相互授粉雜交結育而出。”
“同學們,這七年因為課業匆忙,所以我沒時間教你們學以致用,事實上,初高中基礎知識大部分是可以用於各行各業,你們是我從小學帶至大學的學生,能跟著我進入大學,你們其實已經是物競天擇的佼佼者,這農業選育其實和你們經歷一樣,但這只是開始,往後乃至一生,我希望你們能安心在各行各業各自崗位刻苦鑽研,希望你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你們將是火種,是希望,老師我因為有了你們才感覺沒有虛度光陰,沒有苟活於世,這片國土因為有了你們才會改天換地,”
朱慈灶突然傷感道:“同學們,你們記住,大明可以亡,但漢文化不能亡,大明可以沒皇帝,但漢人永不為奴,這片國土的真正主人永遠是千千萬萬普通漢人,沒有人能剝奪他們的自由權,沒有人能剝奪他們生存權,沒有人能剝奪他們的…”
民主,民生,名權的概念第一次被朱慈灶在田間地頭提出,但他給予這些學生的震撼無異於石破天開。
回到大學堂,朱慈灶拿出加急印刷出的數套教科書道:“同學們,進入大學,其實我能教的已經不多了,以後將是我為輔你們自學為主,我希望你們不要埋首於書山學海做另一種形式的書蟲。”
“想學農業的,可以報名拿這些農業書籍,然後一邊攻讀一邊去田間地頭,去找農人虛心求教,去身體力行下田培育…”
“想學工學的一邊自學一邊實踐,去設想規劃大明全境交通,去設想如何規劃建設城市,甚至於可以設想怎麼樣修一座聯通湘江東西兩岸的橋樑…”
“想學音律的可以去找吉王,他對於音樂的造詣很深,”
“想學律法的可以先鑽研歷朝歷代律法優劣得失,可以先試著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學生規範條例,中學生規範條例,甚至於大學生規範條例,你們還可以重新修訂《大明律》,甚至於制定任何律法,但你們記住,任何律法都不能脫離普通百姓,你們只是代表他們制定規則,你們更要記住,假如有一天,假如你們成為這個國家的執法者,你們怎麼保證自己不被腐化,不會變成你們厭惡的貪官汙吏階層,律法是一個國家最後的底線和良知,我希望你們不要讓它蒙羞。”
說完這段長長的叮囑,朱慈灶在黑板上寫下其他可以攻讀鑽研的科目,這些都是上次呂館長私塞在良種堆中的書籍,這些行業分別有:鋼鐵,紡織,日化,蒸汽動力,造船,火車,火器,火炮,玻璃…
因為行業很多,所以這五百三十一被分成很多個小團隊。
其實很多人是可以進入大學堂的,但朱慈灶考慮到初高中缺乏教師隊伍,所以淘汰掉相當一部分可造之材,但朱慈灶規定,凡能帶出一屆初中生,也就是多花三年時間便能免試進入大學進修。
至於高中老師,朱慈灶準備三年後抽調一部分大學生任教高中。
剩下的原小學老師帶出一屆可免試進入初級中學進修,現在的初中生中就有相當一部分是原小學老師。
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上年紀小學老師因為跟不上節奏被調派各工坊做管理工作。
等兩年後這批初中生結業後,朱慈灶就可以抽調一部分落第學生去小學堂任教,如此整個環節將可清除儒家文人的影子。
當然,朱慈灶不反儒,但有過後世流學經歷的他無論如何不能接受憑几本四書五經就能當官,就能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