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吉王薨了(1 / 2)

第53章

流民攔截東岸江水不是為了抽乾江水,而是為了攔截湍急水流便於施工。

所以,梁學政和長沙各級官吏才是真正的蠢貨。

當然,夏日暴雨並沒有如約而至,但他們憂國憂民之言卻掛在嘴邊,大旱將至,除了堵知州下鄉視察憂心忡忡,其他人日日登上西城牆嘲諷打趣。

可人心都是肉長的,眼看著東側一個個橋墩露出水面,長沙城內一些良善人家時不時會蒸一筐包子或者飯糰送到工地慰勞,一些老人家更是在河堤架起大鍋燒茶水或者去暑涼茶免費供應。

時間一天天過去,橘子洲東側大橋慢慢的打完樁基倒出橋墩。

出了橋墩後,流民開始在水中搭支模架,每跨支模架搭好後開始鋪模板,模板不是平鋪而是半弧形鋪設,對於拱橋,明人不陌生,他們驚歎的是如此跨度的拱橋如何修建。

二十五米跨度近九丈,而且高度高於水面五丈多。

如此驚天工程,若非吉王府收容數百萬流民根本不可想象。

當然,因為長沙府突然進入如此巨量的流民,給長沙府帶來了特別的繁華,雖然流民沒錢消費,但吉王府需要巨量物資,所以,長沙周邊只要有產出就不愁沒銷路,有了高價銷路,長沙府百姓肯定活得滋潤,再加上吉王府替他們養著孩子,所以長沙府周邊經濟空前繁榮。

動用三十萬流民日夜不停的大幹快乾,兩個月後,湘江東岸至橘子洲三十跨大橋終於完工了。

看著如巨龍般橫跨湘江,世人無不驚為天人,很多周邊百姓專程帶著家中妻兒跑到湘江邊看稀奇。

修成的半邊大橋寬四丈,高近六丈,每跨用計算好的石頭相互支應連線,石頭上再架兩層精鋼,精鋼上倒混泥土一層。

混泥土上又有小拱十二拱,十二拱上再架鋼筋倒制混泥土橋面。

這四丈寬的大橋面還用青磚分割兩半,聽說以後馬車須左右分行。

兩半分行後每邊還用青磚分出人形道,人行道外邊還有鋼筋混泥土護欄。

壯哉!我大明長沙府橘子洲大橋,如巨龍過江,如鵲橋開啟,如鬼斧神工,如開天闢地…

中間橘子洲段,橋兩邊各有兩個圓行環繞分橋,這兩分橋一南一北分處而立,從北邊走馬車可以沿分橋直接駛入橘子洲義學堂,從南邊走圓盤可以把馬車從橘子洲直接開上橘子洲大橋。

北下南上不可混亂,當然,這規矩只針對馬車,行人可以直接走兩邊階梯直接上下大橋。

修好了聯通長沙府的半邊橋,長沙城內學子,包括王府子孫可以直接步行回家,以後,再大的洪水也不怕回不了家。

東橋修好時,江水因為三月無雨又下降數尺,所以拆攔江麻袋工作順利很多,當然,攔江之前工學院就考慮到拆除難度,所以用了麻袋裝沙土填充,如今拆除只需要割開麻袋,水流便會沖走泥沙,剩下的橋墩能拔即拔不能拔出泅入水底鋸斷就行。

有了東段施工經驗,不管是工學院學生,還是三十萬流民都輕車熟路了,加上水量變小,再加上西段工程只有二十個橋墩(東段包括橘子洲一起三十個橋墩),所以只一個月便順利完工。

崇禎十年十月初三,動用三十萬民工,花費十幾萬噸鋼筋,數百萬噸水泥和三個月時間,長沙府橘子洲大橋終於順利合攏。

當最後一鏟混泥土澆好絆實,橘子洲兩岸突然傳來轟隆隆的炮聲,炮聲低沉肅穆的一聲接一聲,一直響完七十二響才停。

長沙城頭諸官吏鄉紳都在等待吉王府邀請參加完工大典,很多還準備提詩寫曲應和,可愕然間的隆隆炮聲,卻把諸官紳晾在一邊。

炮聲過後,長沙臨湘門緩緩開啟,吉王朱由楝此時被指揮使錢寧架著站在城門樓向諸學子民工招手示意,吉王世子攜世子妃錢梅花身穿大禮服站在敞篷馬車上緩緩上了橘子洲大橋。

世子馬車身後,兩萬大個學生穿著整齊的校服,倆人一抬大竹筐大酒罈從吉王府魚貫而出。

世子只是沉默的站在馬車上一言不發,他身後的學生隊向橋兩邊密密麻麻的流民分發大饅頭大肉包子,女學生向每一個土碗倒滿米酒。

世子馬車到了西岸橋頭,橋頭此時用幕布遮蓋的數十面石碑緩緩揭開,石碑上鐫刻著三十萬參與修橋流民的名字,鐫刻著七十二位犧牲烈士的名字,鐫刻參與設計協助學子名字。

這七十二巨響禮炮祭奠的就是這七十二位犧牲的建設者。

朱慈灶很不喜歡後世的形式主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