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真的不好說,體力活技術活和管理工資肯定高一點,但是,差距不能太大,而且必須能養活自己略有盈餘為前提。”
幾天後,劉大伴帶著五六個大學生找到朱慈灶,他們是來求教紙幣和銀幣事情。
朱慈灶指著幾枚銀幣對諸人道:“這枚銀幣含有兩成銅及微量鋅鎳,他真正的含銀量只有八成,所以大伴該明白我為什麼要鑄造銀幣了吧?當然,我們不能加入太多銅,你定為八五成含銀量即可。”
是的,這便是朱慈灶鑄造銀幣的初衷,因為利潤可觀甚至於巨大,而且可以統一重量,因為崇禎朝其實已經有很多番邦銀幣流通進大明。
目前大明主要的番邦銀幣重量為26.5克,這是因為用了西方標準重量。
所以清末民初為了符合國際標準也採用26.5克這個不倫不類怪異重量標準,因為若按照公制,一兩是50克,半兩為25克。
若按照中國傳統重量標準,一斤五百克十六兩,也就是說,一兩標準白銀的重量是32.25克。
憑什麼一國貨幣要按照西方標準定製,憑什麼大家不能統一採用公制,憑什麼到了二十一世紀,西方人還用英磅英尺英寸英畝或者英里。
所以,朱慈灶覺得,除貨幣採用十六兩制度外,吉王府治下所有重量單位已經更改為每斤十兩,當然,他希望未來明斤明兩明裡明畝成為國際通用標準。
朱慈灶對於紙幣也是一竅不通,紙幣是一個國家絕密,後世真的沒幾個人瞭解這個。
“這幣紙九成五原料為短絨棉,剩下的你們試一下其他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