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舉手之牢
作為堂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擁有著查理曼大帝傳下來的皇冠,也是在拜占庭滅亡後歐洲唯一一頂皇冠的主人。
利奧波德二世說話還是很有分量的,他前腳在皮爾尼茨城堡搞出了聯合宣告。
遠在巴黎的羅蘭後腳就跟上了他的步伐,宣佈“法蘭西的命運由法蘭西人自己主宰”。
不僅如此,羅蘭還很不客氣的派迪穆裡埃將軍率兵駐紮在法國邊境,就差樹個旗子寫“太陽王能做到的,現在的法蘭西也能”。
(1688年9月,路易十四乘哈布斯堡王朝剛在東面戰勝奧斯曼帝國,西面兵力薄弱之機侵略德意志,展開對哈布斯堡王朝的速戰計劃,“大同盟戰爭“正式開啟。
哈布斯堡皇帝只得在東方以部分兵力牽制著奧斯曼帝國,並分兵西線,勉力對付法國,使法軍來回蹂躪德意志西部。)
至於為什麼派迪穆裡埃去,而不是拿破崙。
出於政治上的考量,羅蘭認為巴黎的安危更為重要,比起剛剛從前老大布裡索手下投過來的迪穆裡埃,他更加信任後者。
至於為什麼羅蘭如此囂張,敢硬頂歐陸兩強。
這就不得不提到現下法國的政治環境與其軍事力量的問題了。
對於羅蘭來說,利奧波德二世的威脅還沒有他在政治上受到的威脅更為要緊。
比起巴黎,法國的其他地區其實並沒有呈現出革命一片向好的情況。
在最初的混亂後,保皇黨人不斷在法國各地試圖開始重新恢復國王的統治。
面對這種情況,羅蘭或者說整個吉倫特派的想法是——發動戰爭。
他們希望以戰爭為催化劑讓當時極為動盪的法國大革命轉化為更加堅實且持久的形式。
而從皮爾尼茨傳來的訊息進一步堅定了吉倫特派主戰的決心。
畢竟向來只有法蘭西趁著神聖羅馬帝國內部不和敲竹槓,如今利奧波德二世居然敢玩角色互換。
在羅蘭看來就是——給你臉了,該打兩下了。
而羅蘭自信的緣由,很簡單,這個時期的法軍說一句“歐陸第一”毫不過分,太陽王對法蘭西軍隊改革的影響可不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又譯為弗里德里希二世)可比。
從路易十四開始,法軍的戰力就是歐陸最強。
你或許會舉例反對,說七年戰爭中,腓特烈二世把法軍一頓好打。
但這更多的是雙方指揮官的差距,相比起腓特烈二世死後,普軍由於僵化而導致戰力的下滑。
法國的軍隊則在一眾將領的呼聲下,進行戰略戰術的革新與裝備的換代,因此保持住了一個相對不錯的戰力水平。
既有政治上的威脅考量,又有軍事實力作為支撐,對於利奧波德二世的宣告,羅蘭只有一句話,來的好。
順帶一提的是,羅蘭再一次給路易十六換了個新家,考慮到國王跑路的惡劣行徑,羅蘭特意將對方轉移到了聖殿塔。
實際上,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由聖殿騎士團建於13世紀的聖殿塔仍是一座宏大的堡壘,說是轉移地點,其實就是給路易十六安排了牢房。
聖殿塔作為聖殿騎士團在歐洲的總部,它包含一系列建築:有一座教堂,還有被稱為“大塔樓“的帶角樓的大要塞。
它裝潢華麗,內飾高雅,有著許多中世紀時期的文物,史稿與書籍,從某種程度上說,或許更像一家旅遊景點。
但此時的聖殿塔終究是一座監獄,它被選中,純粹是因為它能嚴加看守。
在這裡,國王會在清晨6點起床,祈禱5分鐘或更長時間,在吃過清淡的早餐後,上午剩下的大多數時間,他都用來給王太子上課。
下午2點的正餐前,他和家人被允許在聖殿塔的庭院內散一會兒步。
接著,一天餘下的許多時間,他會用來閱讀,他一週可以讀多達12本書,其中很多都是偉大的拉丁語作者的作品。
路易十六倒是有了消遣,可對於幾乎沒怎麼受過教育的瑪麗·安託瓦內特來說,每天都漫長難熬。
雖然她只有35歲,可看起來像是至少有50歲了。
她主要靠刺繡和編織來打發時間,也會試著給12歲的女兒瑪麗﹣泰瑞絲上課。
小姑娘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可能比其母親懂的多得多。
沒有人知道國王一家被囚禁在聖殿塔期間對法國以及外面世界所發生的事知道多少。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