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裡還是其他部落,凡是學到一些詞彙的族人,他們雖然能夠大致說出詞彙的音,但聲調和語音卻是各有特色,參差不齊,對這點華曦一直有心想要整頓一下。要不以後詞彙量多了,族人的語言不標準,那交流時可就會出現差錯了!
現在,華曦對周圍族人的讀音也不矯正,這事不是短時間內能夠矯正過來。待忙完造船的工作後,再自己列出一些聲調和拼音的發音細節,教授給族人。至於多久能夠讓族人的發音標準起來,華曦倒是不急。現代社會,每個地方的普通話都各有特色,但大家都能聽懂和交流,就是個好例子。
首次造船,華曦選用的是最簡單的竹筏、木筏這些。先讓族人透過這些來感受一下船,然後再行造複雜一點的船隻。當然,華曦也沒做過什麼竹筏木筏,但無論是玩遊戲還是看電視,木筏可不陌生。俗話說: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跑。不過在造筏前,華曦先要解開一下眾人對伐木的疑惑。
“砍伐下來,運輸到海岸邊的竹木,就是製造船的材料!至於砍伐的這大片樹林,一者是距離岸邊較近,只有一里的路程,可以方便提供材料;二者,砍伐下來的樹林空地,以後可以擴建成一片村莊以供族人居住,照看生產海鹽。”
眾人這回才明白,原來那叫船的神兵,乃是用木料來打造的。
要造船,首先必須要有材料、木匠和船廠。材料,遍地都是;木匠,雖然沒有造船的工匠,但用木頭製造出日常用品的木匠,華曦有一批。只要耗上點時間讓他們來摸索,船匠的誕生不會太久。當然,複雜的大船,還需要物理、力學以及對水文地理有深刻認識才能做出來。以目前的狀況,根本不用去想那些。
說到船廠,倒不必太急搭建起來,即使是簡陋的船廠也不需要這麼快搭建。因為華曦第一步是木筏,先讓木匠和族人瞭解一下浮力、平衡力和熟悉站在木筏上漂流的感覺先。一步一腳印,踏踏實實發展,這是華曦歷來做事的守則。雖然偶爾會冒險一下,但不是逼不得已都不會這樣去做。我國能從清末的屈辱中一步步恢復至今日的強盛,靠的就是踏實、穩定幾字。
日落堡所在的這處優良海港,華曦早在幾年前就曾經自己潛入水中大致看了下,用來停放古代的所能做出的船隻,問題不大。潛水對出生於擁有被載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十里銀灘,陽江市的華曦來說,那簡直就是小菜一碟。穿越前能夠獨自游到海岸安全浮標線上都不在話下,區區潛水自然難不倒他。
因為水深和地形的問題,渡口那是必須要做的,以後再在此的基礎上興建船寨和瞭望臺等工事。
清晨的白色水霧,在陽光逐漸加強的照射下,漸漸散去。
經過大半個月的砍伐和堆積,在沿岸的沙地上已經擺放了大大小小,不少的木頭和竹竿。渡口很簡單,以穆魯為首的木匠們按照華曦口中說的大概情況,很快就打好木樁,鋪好木板,一個小型極為簡易的渡口就出來了。
竹筏的製造工作,也在渡口興建的同時,如火如荼地開展開來。
“現在,我們先做一個叫竹筏的東西,是船的一種。待你們熟悉後再製造船隻!”說完,華曦就開始了竹筏的製造工序。
華曦首先將那些粗大的竹竿分割成,長度大小差不多的竹竿,然後命族人取來竹藤將兩根竹竿死死地纏繞捆綁在一起。接著,如此類推,當數十對竹竿捆綁好後,再將它們用竹藤連線捆綁起來,竹筏業就完成了。
竹筏下水,試駕的工作,自然是華曦第一個來體會測試!華曦剛一爬上竹筏,竹筏就開始搖搖晃晃起來,連串咕嚕咕嚕的水聲就從華曦的腳下響起。大驚之下,華曦連忙低頭一看,只見海水不斷地從竹筏的間隙中湧入,冒起一連串透明的水泡。竹筏也因為承受不住華曦的體重,開始漸漸下沉。
岸邊沙地上的眾人,皆是發出連連尖叫驚呼之聲,其中華勇和幾名近身保護華曦的戰士,紛紛大喊著,想跑上前來講華曦拉上岸來。
華曦快速穩住了搖晃的身形,揚手示意眾人不要太過大驚小怪。竹筏下沉的速度很快,剎車的時間也很快。竹筏在急劇下沉了一會後,華曦就發現湧上來的海水在浸泡到自己的腳踝上一點點,就止住了下沉的趨勢,並就這麼將自己托住懸浮在水中。
出現這個情況,對在海邊長大的華曦來說,很快就找出竹筏下沉的原因。那是竹筏太過輕巧,浮力過小而不能托住自己的重量。只要將竹筏加厚兩三排,坐上幾個人應當不成太大的問題。想到就付諸行動,三個竹筏很快就被華曦捆綁在一起,並再次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