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2 / 4)

小說:龍騰原始 作者:那年夏天

的主城鎮,同時也是這方圓百里地面最繁華的貨物,文化匯聚中心城市,中華城的升級工作也擺在工作的首位。

新增民居70所,可容納400人左右,修建民居的大部分都是此次出征的戰士。還有少部分是一些商人修建的。(部落內興建私人民居,需要用貨幣購買土地和建築材料、支付人工等。大部分平民族人都居住在公共民居內,環境、衛生情況自然惡劣,但比起那些還住山洞和茅草屋的部落要好得多,因為中華城內的建築都是用石灰、沙石混凝土和木料建起的。)

糧食的增產,部落也出現一些剩餘的糧食,這其中有部分是大米和水果等食物。造酒業也隨之被稍微帶動一下。城內出現了第一所釀酒作坊和小酒館。不過這兩個連帶關係不同功能的建築,他們目前服務的物件只是部落的權貴階層以及少量掌握一些生產資料的商人。

礦業,目前勘探和開採的人員達到1000人之巨。鐵壁已經成為石灰、火山灰、粘土、銅礦、錫礦、鉛礦的開採和儲藏集散基地。以鐵壁為中心,日落堡和中華城為支點,輻射南方聯盟部落,初步形成一個材料開採、煅燒加工、買賣、儲藏的集散中心。目前主要負責供應部落日常所需,部落的冶金、礦石加工等作坊都設立在此。

鐵匠鋪,鍛造礦石作坊的一個延伸建築。原來部落裡大部分農具和一些銅製生活用品都是出自部落的作坊之手。隨著冶金行業的不斷壯大,掌握著第一手生產資料的作坊師傅和長老們,紛紛合資建立私人鐵匠鋪。雖然在規模和質量上比不上部落的作坊,但卻擁有作坊沒有的優勢,那就是器具的細分和價格。他們從作坊和社會上收購一些品質較差的礦石和破爛銅器,然後再自己回爐加工出新的銅製器具。

在生活用途的小型器具方面,無論是品種的種類還是價格上的利潤空間,都比部落作坊具有不錯的優勢。在某一程度上,也形成了一個新的產業鏈和利益集團,不再是部落旗下機構的一家獨大局面,初步形成一個私有和公有對立的競爭。

新增的鐵匠鋪不多,目前城內只有三間,均為部落的長老、祭司和一些掌握技術的族人共同建立的。三間的人數都在150…200人之間,具備基本的分工,有鐵匠師傅、學徒、採購人員、日常管理者等人員。三間不同背景支援下開設的鐵匠鋪也很有默契地開在三座城鎮中,互不干擾,統一價格。因為品種繁多和價格便宜,族人也大多從鐵匠鋪來購買,只有少數貴重物品才跑去部落作坊購買。譬如耕犁等對質量要求較高的物品。

手工業除了冶金行業外,還有石器和竹木料、草藤等加工業。不是每個人都用得起銅器的,也不是所有勞作工具都是銅器才能勝任的。在採集、狩獵、伐木、挖礦、建築等方面,石斧、石刀、石鑿、石矛、石錘等都還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此外,竹、藤的用途也很廣泛,繩索、建築、編織、葺屋頂、藤席等等。

此外,這些還是製造工藝品的好材料。雕刻好的精美玉石、木製品和草結的手工藝品也在悄然興起,有需求自然就有人供應。目前專職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員有五百人左右。

建築方面除了幾名祭司和數十名專職泥匠外,平時築城修路起房子的人力,大多都是召集族人來完成。建築的發展和研究基本是在祭司和那數十名泥匠師傅中思考。

農業,作為人類步入農耕時代開始,就一直是頭等大事。部落內大部分人都是在從事農業。如開墾、撒種、灌溉、種植、施肥、收割。值得慶賀的是,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族人陸續發現了玉米、油菜、土豆。目前還只是有少數人種植,不過相信不久,土豆和玉米這些高產量的農作物很快就會被華曦大力推廣種植。

鐵壁和日落堡目前有四百到五百的常住人口,月均流動人口在一千人左右。日落堡目前則主要是負責提取海鹽和海鹽集散地。

中華城目前因為農忙剛過,人手充裕,城牆也被華安增派人力從原來的五米增高至目前的八米,端得是高大雄壯,任何一個來到中華城的人都會被眼前這座高聳雄偉的城池所震撼。

華曦仔細看完那疊厚厚的羊皮卷報告後,連連誇口稱讚,對有關人等的工作表現作出了肯定,並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議給他們參考。

末了,華曦也將這些日子來自己對部隊編制的低劣性提了出來,並將新的關於軍隊編制和長老團改革方案遞交到長老團中。

族長,不變,和之前一樣擁有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

長老團按負責事務區域劃分出長老和將軍兩種不同職務稱呼。負責內外行政事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