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的女子,對比了畫像之後,都排除了,不過,問到西城一個里正的時候,他說這女子好像是逃荒到慶陽府來的,當時統計災民地時候,他有一點印象,但不敢確定。”
“太好了,這個里正所說應該是確實的,因為我的丫鬟杏兒以前逃荒到慶陽的時候,曾經見過這女子,在杏兒和她娘快餓死的時候,這女子送了她們半個饃,救了她們一命,所以杏兒記得這女子的長相。只是,她們交談不多,這女子就離開了,之後再沒見到過,所以也不知道這女子的來歷身份。”
成子琴高興地說道:“如果真是這樣,那裡正那裡應該有這個女子的情況登記,當時放糧賑災,慶陽府的災民都有登記的。咱們立即去找這個里正。”
成子琴、楊踏山帶著三個捕快組長匆忙來到西城,找到了那個里正。這裡正姓鄭,是老城隍廟那一片的里正,相當於現在的街道辦事處主任。五十來歲一個老頭。
成子琴簡單說了他們的推測之後,鄭里正聽說他的估計是對的,又驚又喜,忙翻出了去年賑災時的災民登記存根。
當時逃荒到慶陽府的災民很多,分片區由當地里正進行災民登記,以便按人頭髮放賑災糧,各里正處都有災民登記的存根,正本要送到知府衙門裡留存。
不過,雖然里正有這個印象,但事隔了半年,他已經記不清這女子究竟叫什麼,根據災民登記名冊,當時城隍廟這一片登記的災民就有數百人,厚厚的一大本。由於里正記不清楚,只能一個一個進行排查。
成子琴等捕快望著這厚厚一疊名冊傻了眼,那麼多人這可怎麼查?
楊踏山道:“死者是女性,二十三歲左右,根據這兩個特點進行排查,先查出可能的女性來。”
根據楊踏山的安排,幾個捕快開始排查,他們先分出所有女性災民,再根據登記本上的年齡,查出二十歲到二十五歲年齡段災民,不過,依然有四十八個。數量還是太大,不好調查。
楊踏山想了想,又說道:“根據杏兒所說,當時這女子是與另外一個男人一起逃荒來的,那男人很可能是她的夫君或者兄弟,咱們從這裡面排查出夫妻逃荒的以及有兄妹的這種情況。”
這個範圍就小一些了,經過排查,範圍縮小為十七個。
楊踏山又道:“根據杏兒回憶,這女子聽口音好像是陝西人,咱們再查一下籍貫。”
中國古代一方面老百姓很注重鄉土觀念,另一方面官府嚴禁農民隨意遷徙,所以,這口音很能說明問題。這次鬧饑荒遍及陝西、山西、四川等地,災民流離失所,哪裡的都有,但逃荒到慶陽府的大部分都是陝西當地災民。
經過籍貫排查,範圍又縮小為十二個。
他們抄錄了這十二個女子的情況,然後返回了衙門捕快班房。
成子琴道:“現在饑荒已經基本過去,這些人應該已經回到了各自的家鄉,咱們必須馬上派人帶畫像到這十二個女子籍貫去查訪比對。”
楊踏山表示贊同。
這十二個女子分屬陝西不同地方,最遠的路程來回需要二十多天,為了穩妥起見,每個地方需要派兩人,整個慶陽府知府衙門捕快只有二十二名,不能全部派出,再說成子琴和楊踏山需要坐鎮指揮,等待訊息。只好每個地方派一個捕快加一個民壯。
人員派出之後,就等著訊息了。忙到現在,也算有了個盼頭。
傍晚散衙的時候,這連日的酷熱終於招來了一場夏雨,夏日的雨水跟小孩的臉一樣,也是說變就變,剛剛還是夕陽無限,轉眼之間,就已經是大雨磅礴了。
楊踏山站在衙門捕快班房臺階上,這時候,雨已經越下越大,整個世界都籠罩在了白濛濛的雨幕之中,班房屋簷滴落的雨水如斷了線的珍珠一般,連成了一道雨的珠簾。院子裡不一會就已經積滿了大大小小的水窪。
成子琴就住在衙門裡,見此情景,對楊踏山道:“踏山兄弟,到我屋裡坐一會吧,反正這麼大的雨你現在也走不了。”
楊踏山道:“好啊,不過,我去成姐姐的閨房,這總不是太好吧?”
成子琴笑道:“都說了,進了六扇門都是兄弟,偏你還有這麼多講究,走吧。”沿著月臺邁步往捕快班房後院走去,楊踏山跟在她後面。
第36章 雨中情
“那就是我地住處了,咱們沒傘,只能跑過去。”說罷,燕子三抄水,在雨幕中飛閃而過,幾個起落,就到了那小房子地屋簷下。抹了一把額頭上地雨水,回過頭來,只見楊踏山正微笑著站在她身後,也正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