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池心疼地拍掉馮小雪身上地白雪,說道:“你看你,找什麼急嘛,天都黑了,山路又不好走,萬一要摔著了,那可怎麼辦嘛。”
此刻,宋芸兒也攙扶著楊母跑了上來,楊母說道:“小雪,這黑燈瞎火地你著什麼急嘛,明天一大早再來就行了啊。”
馮小雪過去攙扶著楊母,說道:“娘,我擔心夫君急著要用,我們這不是沒出什麼事嘛,您別擔心。”
宋芸兒過來親熱地挽著馮小雪的手臂,說道:“嫂子,快進屋吧,外面好冷的。”
“對對,快進屋!”楊母說道。左邊挽著宋芸兒,右邊挽著馮小雪,將楊秋池丟在一邊,三人並肩說笑著走進了大廳。
楊秋池這下成了跟屁蟲,跟在她們後面進了客廳。
馮小雪他們還沒吃飯,大奶奶趕緊吩咐龐管家重新置辦酒席。
馮小雪他們吃飯的時候,楊秋池吩咐龐管家準備一個乾淨地桌子,擺上香爐,並準備一個用來滴血認親的瓷碗。
馮小雪他們吃飯地時候,楊秋池沐浴更衣,做好準備。他們吃完飯,一切也準備停當了,接著淨手焚香,開始進行滴血認親。
小丫環知春將山兒抱來之後,楊秋池從馮小雪帶回來的法醫物證勘察箱裡取了兩片採血刃,用***燒過消毒之後,分別在楊老太爺和小少爺山兒手指上紮了一下。鮮血冒了出來。
山兒哇哇哭著,給這滴血認親蒙上了一些灰色。
從法醫物證勘察箱裡拿出兩根玻璃吸管,分別吸取了兩人的血,將玻璃吸管放在一個托盤裡,然後將那準備用來滴血認親的瓷碗也放進托盤,稱自己要獨自一人祈禱神靈保佑,然後進行滴血認親,這樣才能靈驗。
楊秋池提著法醫物證勘察箱進了廂房,關好門。好半天,才神色凝重地託著那放著兩根玻璃吸管和一個瓷碗地托盤,小心翼翼走了出來,恭恭敬敬放在桌子上。
又點了一支香,默默禱告一番之後,才轉身說道:“我現在要檢驗山兒究竟是不是老太爺的兒子,我會將他們剛才的血滴在碗裡,如果是,他們地血會溶合在一起,否則,就不能相溶!”
對於生者與死者之間是否有親子關係,早在三國時代就記載了滴骨認親事例:當時陳業的兄弟渡海喪命,同時遇難者有五、六十人,待發現屍體時,屍體已經高度腐敗,不可辨認。陳業心想。如果是親人,一定會所不同,於是便割臂流血灑在骨上,果然一骸骨上血液浸入。其餘骸骨則血液不入。
宋慈《洗冤錄》記載了檢滴骨親法:“謂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來認親生男或女,何以驗之?試令某乙就身刺一兩點血滴骸骨上,是地生親則血沁入骨內。否則不入。俗雲‘滴骨親’蓋謂此也。”並規定了詳細的操作方法。
對於活體檢驗親子關係的方法,即合血法。也就是俗稱的滴血認親(周星馳的《九品芝麻官》裡地那種),則是在明朝才出現的。
明末的《檢驗屍傷指南》、清初的《福惠全書》和《校正本洗冤集錄》都有完全相同地記載:“親子兄弟或自幼分離,欲相識認,難辨真偽。令各刺出血,滴一器之內,真則共凝為一。否則不凝也。”
所以,楊老太爺他們也聽說過合血認親這種說法。但沒見過。
剛才楊秋池鄭重其事沐浴更衣、淨手焚香、獨自禱告,已經讓他們感到了某種神秘地力量。待到後來楊秋池拿出的那兩根玻璃吸管,更讓他們非常的驚奇。他們從沒見過透明玻璃,也沒見過橡膠。見楊秋池手一捏,這長長的透明地管子就將血吸了進去,更是驚訝,心中都充滿了敬畏。
人就是這樣,總是敬畏那些神秘的東西,許多地神話傳說就是來自於這種對神秘的敬畏。楊秋池這一番故作神秘的做作,就是要引起楊老爺子他們的敬畏,從而相信滴血認親地結果。
聽楊秋池這麼一說,大家都知道,最關鍵的時刻來了,楊老太爺等人都圍攏過來,凝神觀瞧。
楊秋池從托盤裡拿起一根玻璃吸管,將血滴在碗底,又拿起另一根吸管,慢慢將管中鮮血擠了出來。
那鮮紅鮮紅的血從尖嘴頭冒了出來,緩緩凝成一個小血滴,落了下去。
這一滴血下去,山兒地命運將由此決定。
血相容,他就升入天堂,會得到楊老太爺無微不至的照顧,真正過上小少爺地幸福生活;如果不能相容,他將墮入地獄,這樣的封建大家庭是絕對不可能容忍孽種的存在的,其命運自然可想而知。
碗裡的兩滴鮮血雖然挨在一起,卻像兩